《宇宙探索编辑部》:用人类学的方式改写《西游记》

方言的活泼、景观的瑰异,以及川西风土、原始岩画的展示,更增添了这部公路片的人类学底色。不过,导演绝不满足于神经喜剧的无厘头和猎奇式的消费,当唐老师说出他的心结,因抑郁症告别人世的女儿,他对宇宙的探索、对人类存在意义的追问,最终获得了庄严感。

责任编辑:刘悠翔

2021年10月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上,《宇宙探索编辑部》(以下简称《宇宙》)赢得了满堂彩,一年多过去,这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作品,终于在2023年4月上画。观众被吊足胃口,抱着不同的期待:小成本科幻?荒诞喜剧?风格化的文艺片?答案终于揭晓。

但《宇宙》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它的过瘾与难熬、惊艳和冒犯,挑战着不同的神经。最考验观众的,还不是以伪纪录片风格呈现,“业余”地大幅度摇移、晃动的镜头,而是不厌其烦的跳剪——当摄影机对着一个讲话的人物时,机位并不变换,但镜头经过剪辑,突然出现停顿和省略,并时常伴随声画不同步。

年轻的90后导演孔大山,模拟出一种汽车在颠簸的盘山路上行驶,万象旋起旋灭、身体翻江倒海的形式感。即便受得了娄烨式摇晃镜头的观众,也不一定扛得住视听信息不停中断带来的急刹车、猛踩油门式的眩晕。

手持摄影机的纪实影像风格,如今无论在独立电影,还是主流电影中,都已司空见惯,但像《宇宙》这样,从始至终保持一种狂躁症、神经质般的镜头组织方式的影片,却不多见。如果说大部分电影的幕布像一面魔镜、一扇橱窗,徐徐展开远方的风景和故事,《宇宙》则提醒我们,银幕也可以是路况不明时副驾座上的挡风玻璃,导演在驾驶席上带你大饱眼福,但最好配合晕车药服用。

疯癫与文明,边缘人的聚会

也许,这种影像风格的自洽,在于片中的几位主人公,都具备某种意义上的疯癫特征,破碎、动荡的形式,正反映出他们“不疯魔,不成活”的精神世界。

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里的主要角色,都具有非同常人的特质。 (资料图/图)

《宇宙探索》杂志的主心骨唐老师,是一个三十多年如一日,孜孜探索外星人和UFO的民间科学家,他把电视机屏幕的“雪花”看作地外文明的信号,拿着一个老古董设备,四处侦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