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亲自吆喝,这部电影什么来头?

对广州的市民朋友来说,上周最热闹的新闻一定是这条——

就在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的同一时间,一部法国电影登陆国内院线。

影片导演让-雅克·阿诺也是马克龙访华代表团的一员。

马克龙还在电影中本色出演法国总统。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是有点排面的——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

片名一出,就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能够惊动总统了。

巴黎圣母院是欧洲历史上第一座完全哥特式的教堂,也是法国的地标建筑,拥有850多年的历史。

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教堂,他曾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将巴黎圣母院和西方各国,包括东方的圆明园并列提及,可见巴黎圣母院在法国人心中的地位。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1956年的电影《巴黎圣母院》

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发生重大火灾,造成屋顶尖塔与主体木结构屋顶烧毁,铅制瓦片融化,石造拱顶烧破三个大洞。

这次事故不仅是法国的“国殇”,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

灾难过后,人们能做的只有修复与反思。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就是对这次火灾的一次“伪纪录片”视角的复盘。

事故原因是什么?

鉴于教堂的严重损害程度和调查的复杂性,原因至今尚未确定。

根据巴黎警方的调查,这次事故“可能”是由于线路短路。

至于其它可能性,因为无从考证,只能用艺术手法“脑补”。

影片开场,巴黎圣母院正在进行修缮工程,隐患已经埋下,但埋下隐患的人浑然不觉。

建筑工人在屋顶抽烟,随意丢弃烟头。

阁楼里堆放着乱七八糟的可燃垃圾。

电路过载,线路板布满插头。

维修作业的废料,直接落在建筑物表面……

镜头处处都在暗示,这次事故完全是“人祸”。

这一天,教堂里正在举行弥撒,阁楼的电线短路,火开始烧起来。

如果在接到系统警报后及时灭火,本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但事故当中上上下下的人,没有一个人及时做出反应,最终酿成大祸。

比如后勤室的保安,他向同事报告了错误的起火位置,因为他第一天上班,不知道系统年久失修,经常出错。

同事去阁楼检查,没看到起火,眼皮都不抬就走了,忽视了头顶上方正在升起的浓烟。

怪他粗心?他也很委屈,上阁楼要爬300步台阶,累的半死不说,报警设备经常出错,他没耐心也是人之常情。

等他第二次上楼检查,发现真的起火了,他和同事大惊失色,立刻冲出去报警和疏散群众,压根没注意身边就有灭火器,再次错失了灭火的良机。

火越烧越大,终于引起了消防的注意。

救火要争分夺秒,但消防车被路上的车辆、行人、围挡拖慢了速度。

一辆单车停在路中间,消防员还得亲自下车清理路障。

从消防站到巴黎圣母院850米的路,开了差不多15分钟。

等消防车到达后,消防员立刻赶往楼顶,但楼顶的门被锁住了,只有教堂的工作人员有钥匙,他们又要等工作人员爬300步台阶上来开门……

总之,在110分钟的电影里,充斥着各种“荒诞到不敢信”的桥段,既让人着急,又让人发笑。

这种不遗余力的“自黑”背后,是法国人直面伤痛的反思,一个懂得反思的民族才有希望。

巴黎圣母院的灾难当然是“人祸”,但问题不是出在某个具体的人身上,而是整个管理体制。

比如报警系统报告了错误的火灾位置,导致保安没能第一时间发现火灾,但那位保安曾经多次向上级汇报“系统出错”的问题,没有人理睬他。

荆棘王冠是巴黎圣母院最重要的宝物,据《新约》记载,这是耶稣受难的时候所戴的冠冕。

消防员冲进教堂救王冠,但王冠被锁在保险柜里,保险柜的钥匙又锁在另一个保险柜里,只有馆长一个人有钥匙。

馆长原本在凡尔赛宫度假,此时正八百里加急赶回市区,消防员只能在大火中干等着他。

诸如此类的管理漏洞,对文物保护的懈怠态度,才是这场灾难的“火种”。

《燃烧中的巴黎圣母院》可以被视为一部法国“主旋律”。当巴黎圣母院在大火中熊熊燃烧之时,巴黎市民聚集在塞纳河的桥上为“法国人的灵魂家园”祈祷。

教堂内,灭火的水滴落在圣母的雕像上,就像是从她眼睛里流下了一滴“泪”,这一幕令人浮想联翩,那是神对人的悲悯吗?

历史一直都在重演,为什么人们求神拜佛,却对身边的危险视而不见?为什么人类总要从惨痛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在这场火灾中,人们见证了历史,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脆弱和信仰的崩坍。曾几何时,多少我们以为会永恒存在的东西,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由此想起了《爱在日落黄昏时》的男女主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对话。

或许没有什么是可以留住的,人类在宇宙中何其渺小,我们能够抓住的只有此时此刻,能够珍惜的只有身边的美好。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