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廉:与AI较劲的“野”作家

一个要借小说表达对世界的思考的作家,面临构想很快被科技的飞速发展击碎、判断不断被时代变化追赶的困境,如何让自己对现实的洞察更深刻和有前瞻性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广州

责任编辑:周建平

王威廉在布拉格斯特拉霍夫修道院(受访者提供/图)

2023年4月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被学生们簇拥着造访中山大学的当天,中大中文系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却去了上海,参加华东师大举办的全国高校创意写作联盟会。马克龙在对学生们的演讲中表述道:“人工智能不应当让人变得更加孤立,人工智能不能让人和现实的关系发生变化。”但也许在王威廉看来,AI已经让人和现实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一周前,王安忆与余华在华东师大组织的网络直播中对谈,王安忆当着几十万网友感叹道:“现在的虚构写作真的很难。”余华则回答了网友们的关切:“ChatGPT能写出中庸的小说,但写不出充满个性的小说。”

相比于50、60后作家的经典创作,此后的中生代和年轻代作家,似乎都还要继续接受时间的考验。这不仅是王威廉这一代80后作家需要直面的现实。“经不经典我觉得不重要,写一部对时代来说有独特性的作品更重要吧。因为未来总有一天关于今天的经典都会重新评过。”王威廉就写过一部科幻小说叫《野未来》,在那个世界里,很多事情都没法定义。这个“野”的意思,究竟是狂野、野蛮还是……他自己也说不清。

说得清的是,在同时代作家里,王威廉的理性与思辨,其实从一出道就被认为是一个作家独特的站位。他的第一篇作品发表在《读书》杂志上,是文学评论。后来写小说了,他也一直没放弃自己的随笔及评论写作。

他的博士导师、评论家谢有顺曾这样评价他,“作为迅速崛起的青年作家,他的写作深刻而凝重,以超越同代人的思辨性拓宽了小说这种文体的可能性。”作家韩少功也高度赞誉他作品的思想性:“王威廉总是对生活保持警觉,寻找剖示人性的独特角度与切面,挖掘故事套路和流行话语所深埋的陌生感,形成一种哲学逼问。这种大志向和大眼界,在文学成功人士们拥挤的潮流中非同寻常,再次确证了写作的尊严。”

主动打破35岁魔咒

2022年40岁生日那天,王威廉平静地长吁了一口气,对终于抵达的中年,他已经在内心作好了准备。

“村上春树在短篇小说《游泳池畔》里写过,35岁,人生将进入一个转折点。准确地说,是人生的中间点。”他叹口气说,“你看,很多工作都把35岁当作是一个门槛……”话语间,他似乎也想起了自己35岁之后的“中年焦虑”时光。

35岁开始,他的身体首先发出了预警,“下坡路”要开始了。在广州无数个宵夜的记忆里,啤酒加海鲜的畅快饮食,以及不规律的生活方式,中年时以“痛风”的名义居然全找上门来,脚趾的剧痛让他不得不面对他曾不屑一顾的“养生”问题。

35岁以后,他逐渐有了稳定的家庭生活。35岁那年,女儿出生了,为了迎接女儿的到来,他东拼西凑地找朋友们借款,在广州番禺区买了套房。

小区周边都是城中村,但一出门就是地铁。周边的杂乱一开始让他不太舒服,后来他反而喜欢上了那种烟火气。他每天从家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