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访信的美学

“北京西城区府右大街中南海中共中央总书记办公室胡锦涛收”……上访在现有社会治理体系中具有必然性,但上访信表现的却是一种令人绝望的美学特征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黄家杨 吴达

来自宋庄小堡村的画家张鉴墙,从同住在宋庄画家村的社会学家于建嵘那里借来近百封上访信,用最简单、朴实、近乎白描的手法,把四十余封表面样态大体一致的信封展示出来,构成了《上访信》系列油画。这些信件寄给了几个按照常规不应该接收这些上访信的单位和个人,包括:“北京西城区府右大街中南海中共中央总书记办公室胡锦涛收”、“北京市西城区府右大街中南海国务院总理办公室温家宝收”、“北京市复兴路乙11号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与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于建嵘收”……

“尽管我每天都面对这些信件和其中的诉说,早有太多的麻木,可看着这些油画,心还是被深深地刺痛。”于建嵘说。

《来信》 张鉴墙 布面油画2008

这些真实的通过公共邮政体系寄出的上访信,有的缺准确的街道门牌号码,有的缺具体接收单位,有的缺明确收件人,大多写的是抽象、笼统的投递单位,诸如中共 中央书记处,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中央电视台等等,惟一清楚的是收件人,即几位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这些上访信按照现行的高度科技化的中国邮政运营体系, 根本无法投递到收件人手中,“即便是几件按照现行的邮政体系的规范要求是合格的信件,它们也不可能如愿地投递到收件人手中。&r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