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语中的“咱们”,在日语里找不到贴切的对应词?

近代以来的脱亚入欧风潮,让很多日本人从羡慕和魂汉才转为崇仰和魂洋才。西风劲吹,两国渐行渐远,加之历史上的渐变,中日在文化上的差异也表现得很明显。

责任编辑:刘小磊

2022年12月21日,日本大阪,上宫高中的学生们展示“远客再来”的书法作品。当地人们希望外国游客在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再次前来游玩,所以才会评选它作为“四字熟语”创作比赛的最佳作品。(CFP/图)

环视历史上形成的汉字文化圈,近代以降,许多地域都渐次远离了汉字,日本则是唯一坚持使用的国家。
跟传统的繁体字相比,汉字的写法,在战后中国和日本都分别有了一些变化。中国使用了简化字,日本则推出了当用汉字。但由于简化的原则基本上是根据流行俗字的采用或草书楷化,所以居然多数简化汉字的差别还是不太大。
由于汉字的存在,便在拉丁字母的世界之外,中日之间多了一份共同的归属感。不过,这种共同的归属感也让很多人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中日拥有共同的文化,中日文化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
的确,俯瞰历史,从“汉委奴国王”到遣隋使、遣唐使,日本不仅接受了汉字,还引进了政治、法律制度,形成了历史上的律令国家。伴随着汉字载体,儒学、佛教、道教乃至民俗都全面影响了一衣带水的日本。从这一事实出发,我定义为日本文化的底色是中国文化。换言之,日本文化具有中国文化的基因。
不过,尽管拥有共同的基因,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基因也会产生变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