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主屋檐下,家政阿姨撕裂的“分身”生活

雇主家老人生病,偏偏高冬梅自己的儿子也需要做个小手术。她愧疚于当时的取舍,作为母亲,她什么也没做。

王淑华形容自己是情绪垃圾桶,盛装着雇主的高兴与烦恼,但不能往外倒。她关掉感官,左耳进右耳出,干完活便悄悄消失。

等到雇主的两个孩子睡下,所有的灯都关掉,罗雪芳戴上耳机,光脚在地上舞动,没有声响,没有人知道。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谭畅

2023年4月8日,第三届家政工艺术节,《分·身》演出剧照。 (李润筠/图)

家政阿姨高冬梅突然分不清电视和人的声音。那是2015年,她刚到北京,因为普通话不好做了半年的“哑巴”。

高冬梅的老家在山西运城,春夏秋都在地里干活,种小麦、苹果、中药材半夏。冬天没活,在家做布鞋、衣服,一些妇女拿着鞋底子聚在一块边做边聊。

高冬梅不喜热闹,于是常与电视为伴。来到北京,突然听雇主一家人在客厅说普通话,她还以为是电视里传出的声音:“脑子一愣,哦,这是真人在说话。”

这成了北京第三届家政工艺术节舞蹈《分·身》的开场。电视与客厅的设定没有了,简化成一片布谷声、口哨声,此起彼伏。台上的家政阿姨穿着白色便服,绕圈念白:

“跟你说话呢,怎么不回答呢?”

“我没听见。”

“我以为电视的声音。”

2023年4月8日,《分·身》完成首演。一年多以前,专注于家政工群体赋能服务的公益组织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鸿雁)邀请一群从事家政服务的女性,和艺术家们一起创作了这部舞蹈。

“家政工不会止步于厨房一隅,她们在舞台上同样熠熠生辉。”鸿雁对《分·身》的介绍文章中这样写道。舞蹈融入了家政女工们的工作日常和生命体验,她们既是表演者,也是创作者。

身体舞蹈,劳动

《分·身》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舞蹈,而是“身体剧场”。

鸿雁2017年发起的第一届家政工艺术节以影像为主,100双家政工的双手被拍摄下来,在北京的画廊公开展映;观众从捏饺子的手、攥抹布的手、托着婴儿的手上看到家政工的日常劳作。第二届则以诗歌为载体,让观众听到家政工的声音。

到了第三届,组织者选择了身体剧场,希望家政工们用身体舞动在剧场里表达自我。

什么是身体剧场?一开始家政工们也不懂,好奇,有三十多人报名尝试。为了“打开家政女工的身体”,《分·身》的导演廖书艺采用接触即兴的形式,让报名者们在地上滚动、拥抱、对望。

廖书艺是一位倡导接触即兴的专业舞者,此前的演出更多在美术馆里进行。这种后现代舞蹈形式通过身体接触,两个身体共用一个重心去摇摆、滚动、飞舞。家政阿姨们看着觉得有些怪,距离她们的日常生活有些远。

“为什么在地上滚来滚去”“没意思,哪有广场舞有劲儿”“不会舞蹈,不懂艺术”……报名的家政阿姨们纷纷发表意见。

鸿雁原来组建过一支家政工文艺队,过去家政工艺术节的节目大都由她们组织参与,王淑华便是其中一员。她说自己并未被这种新鲜形式吸引,但因为自己是文艺队的,还是坚持练练。

其他家政阿姨们则全凭心情,有的说一声“我有点事”,拎包就走了。到了2021年10月开始排练的那个下午,三十余人只剩下十多个。

但那天廖书艺观察到,家政阿姨很快能进入即兴状态,在地上摸爬滚打显得很自然。她曾带领不少都市白领们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