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忆傅璇琮先生

傅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还不是他的刻苦和高产,而是他自觉地担当起引领学术、组织团队、奖掖后进的责任,成为事实上的学术界领袖,他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相当多的时间,而这一特点在他晚年日益突出。

责任编辑:刘小磊

2023年是著名学者傅璇琮(1933—2016)先生诞辰九十周年。 (作者供图/图)

中华书局最近出版了《傅璇琮文集》,收录了著名学者、出版家、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1933—2016)的个人著作《唐代诗人丛考》《唐代科举与文学》《唐翰林学士传论》《李德裕年谱》四种十册、合著《李德裕文集校笺》《河岳英灵集研究》两种四册、单篇文章结集《驼草集》一种十册,凡四百余万字。作为一位以编辑为职业的学者,能在工作之余和退休后写出如此之多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已属不易,何况傅先生还积极组织各种学术活动、策划多种规模宏大的学术项目,他参与主编、与他人合撰以及整理的古籍著作至少还有上千万字之多。这在他这一辈的古代文史研究领域的学者中是罕有其匹的。傅先生的学术影响广泛而又深远,沾溉了几代学人。2023年4月15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华书局联合举办“纪念傅璇琮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傅璇琮文集》出版座谈会”,我有幸被邀参加。与会学者对傅先生的怀念,也勾起了我对傅先生的回忆。

初识傅先生

傅璇琮先生的名著《唐代诗人丛考》出版于1980年1月。这本书通过对二十余位唐代诗人生平事迹的考证,系统研究唐代文人的生活与创作,以其严谨缜密的考证显示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继陈寅恪先生等前辈之后重启文史结合的研究方向。这样一部厚重的考辨性的著作引起学界极大震动,对一时研究风气的转变也有很大影响。当时我还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读到这本书,就先听到教我们唐宋文学史课的陈允吉老师提到这本书了,于是记住了“琮”这个有点难读的字。那时,经常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期刊上读到傅先生的大作。1984年,傅先生出版了《李德裕年谱》,通过对李德裕与相关作家事迹的考察,把作家的经历与当时政局的变动联系起来作了深入的探索。1986年,傅先生的又一部名著《唐代科举与文学》出版。这本书考察唐代科举制度的设置、运作和变化,揭示科举环境下唐代文人的生存状况、人生感悟和文学追求,为唐代文学研究开拓了新领域,也是文史结合的研究范例。

1986年,我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彼此业务往来甚多。入社后,经常在社里的会议上听社领导提及中华书局和傅璇琮先生的最新动态。1988年,由我担任责任编辑的陈允吉老师的论文集《唐音佛教辨思录》出版,傅先生和我的同事赵昌平不久就合作撰写了长篇书评《谈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文化意识——由〈唐音佛教辨思录〉所想起的》,对允吉先生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作了高度评价。1991年5月25日,我赴南京师范大学参加唐宋诗词研讨会,傅先生也参加了会议,当时他是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因为初识,也就寒暄而已。一个月后,傅先生出任中华书局总编辑。1994年11月2日,唐代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在浙江新昌举行。我受我社时任总编辑赵昌平的委托,代表他参加会议。赵昌平当时是唐代文学学会的常务理事,后来也担任了副会长。唐代文学学会成立于1982年。傅先生于1992年起,继著名学者萧涤非、程千帆之后,出任唐代文学学会第三任会长,担任会长十六年之久,充分说明了傅先生在唐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成就、地位和影响力。唐代文学学会被学界公认为学术气氛浓厚、学风端正严谨,是与傅先生长期的领导、组织和投入的大量精力分不开的。这次新昌会议举行了四天,傅先生是会议当然的主角。他为人谦逊随和,平易近人,会上会下都乐于回答后学提出的问题。我也因此与他熟悉,敬佩他的博学多闻,并近距离地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