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多元文化的人文湾区:“要充分挖掘‘两制’的价值和潜力”

“大湾区不仅仅是命运和经济共同体,更应该是三地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姚忆江

港珠澳大桥海上日出。(新华社 李建束/图)

“人文湾区要打造一个文化创造力兴盛活跃、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交流国际水平极高、文化消费动力充足的优质生活圈。”在6月8日举行的2023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这样描绘自己对人文湾区的设想。

粤港澳地缘相近、人文相通、民俗相近,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脉构成了共建人文湾区的重要基础。

“‘一国两制’是人文湾区的最大特色,我们要充分挖掘‘两制’的价值和潜力,系统整理港澳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文化底蕴并进行创新性转化,为构建人文湾区提供独特元素。”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吴志良认为,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经济高度协调发展和基础设施联通,还要制度规则对接、人心民意相通,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

有汉字的地方就是家乡

“只要有汉字的地方,就是家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集古学社社长郑培凯援引在海外生活多年的朋友的话称,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文字,一直发挥着凝聚中华血脉的作用。

“我在香港长大,其后在台湾学习生活,又两度在澳门工作,也去过内地不少地方,但不管在哪里,我从未感到有任何隔阂,就好似从未离开过家乡。”澳门理工大学名誉教授、台湾中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