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沛源:专业机构要帮助企业解决真问题

CSR专业机构如果只能帮助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那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甚至在未来人工智能就可以完成一份报告。因此,从业人员首先需要成为企业管理的专家,帮助企业解决真实的问题。

本期访谈我们邀请了商道融绿董事长、商道咨询首席专家郭沛源。2005年,商道纵横(即商道咨询)成立,彼时责任投资还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坐着冷板凳,但欧美市场的火热让他相信这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经过17年的快速发展,社会责任不仅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在本土化的进程中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特色议题和独特的发展路径。

在访谈中,他分享了CSR咨询机构、CSR经理人和中国CSR议题在这段时期的发展脉络,以及对于中国特色CSR标准体系的建设思考。

与此同时,他指出当前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中国CSR的重点议题将会与政府倡导的政策议题连接更加紧密,企业必须深刻领悟政策发展脉络,让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要求保持同频共振。

CSR咨询市场前景广阔

南方周末:最初决定投身CSR领域的原因是什么?在创办“商道纵横”“商道融绿”等机构的过程遇到了哪些挑战?

郭沛源:2001年,我在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就是金融投资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当时观察到欧美在绿色金融和责任投资方面已经形成良好的资本市场机制。以环境因素为例,最初由公众感受到环境压力,传导至消费市场,再进一步传导至企业的生产端,最后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形成了一个逐级传导的市场机制,当时我相信这也将会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

2005年,我创办商道纵横,商道纵横的含义就是从商有道,长久以来资本市场都是依赖于供求关系生成价格信号并达成交易的,然而价格信号并没有把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成本和效益纳入考量,所以说过去的传统市场只懂发现商业价值(Making Money),不懂发现社会价值(Doing Good),我希望通过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创造一个“发现美的”资本市场,同时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受制于当时中国的资本市场环境对责任投资理念尚不熟悉,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动力,于是最初的定位由服务金融机构践行绿色金融转向服务企业的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

2015年,随着ESG投资热度兴起,绿色金融市场广阔,再度创办商道融绿,以绿色金融及ESG投资服务为定位,推动资本共同实施可持续金融方案。

南方周末:在推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过程中,CSR 专业机构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郭沛源:第一,普及和倡导社会责任理念,商道纵横咨询联合高校、行业机构发起社会责任倡导型组织,呈现企业在中国本土的CSR与可持续发展动态,此外咨询机构也可以聚焦各类社会责任重点议题举办行业论坛推广责任投资与ESG理念。

第二,提升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能力,专业咨询机构可以提供面向企业和投资机构涵盖CSR战略规划、利益相关方沟通、责任投资等全面的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共同制定促进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协助企业在获取竞争优势的同时,为社会创造共享价值。

第三,培养CSR专业人才,在商业可持续发展这个领域,很多职业经理人是“半路出家”缺少对商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化的学习,2015年我们发起商道学堂,致力于培养1万名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行业人才,通过邀请高校商学院的老师、企业界的资深高管以及咨询行业的合伙人,帮助CSR经理人提升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

南方周末:你认为CSR专业机构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如何?

郭沛源:我认为中国的CSR咨询市场潜力很大,首先资本市场正处于从CSR到ESG的转型过程,有许多新的业务尚在探索之中。其次,目前中国对CSR的需求仍集中在头部机构和大型企业,而广泛的中小型企业市场还未充分开拓,所以中国的CSR咨询市场发展前景和空间是很广泛的。

CSR专业机构的发展要看专业机构自身是不是专业的,能不能帮企业解决真实的问题。如果机构只能协助企业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那就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现在许多企业已经可以自主完成报告披露,甚至在未来人工智能就可以完成一份报告。

CSR专业机构要做到帮助企业解决真实的问题,机构的从业人员首先需要成为企业管理的专家,深入了解企业实务,以社会责任视角和工具协助企业改进管理、防范风险、开拓市场、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结来说就是能在社会责任理论的指导下,帮助企业找到更优的可持续发展方案,成为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伙伴。

中国特色CSR标准要“求大同、存小异”

南方周末:自 2013 年起,商道咨询连续 10 年发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十大趋势,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议题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与国际趋势相比,中国的社会责任议题有哪些特点?

郭沛源:首先,从CSR到ESG的过渡中,政策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各个监管部门的政策文件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的要求。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为例,中国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一波浪潮就来自于2007-2008年国资委、上交所、深交所提出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求。

其次,由外向驱动向双轮驱动转型,早期主要是外向型企业收到来自供应链订单的要求,覆盖的企业面有限,要求和标准都是参照国际的规范。而近年来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之下,中国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绿水青山等要求下,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已经转变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要求和国际市场的外向要求的双轮驱动。

总的来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趋势紧紧跟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从最初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合法合规议题为主,逐步演变成涵盖双碳目标、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议题。

南方周末:你认为如何建设中国的CSR标准体系?

郭沛源:我认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CSR和ESG评估、信息披露标准等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中国的社会与资本市场的特点和有效性与欧美有一定差异。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如果照搬西方那一套规则,中国会因为缺乏对标准和体系的解释权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 

我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的CSR和ESG标准体系的总体原则是“求大同、存小异”。

“求大同”指的是在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的整体架构上应当做到与国际接轨,包括ESG和CSR都讲究三重底线即企业必须履行最基本的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与联合国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深度匹配,这在逻辑框架层面都达成了一定的国际共识。

“存小异”指的是中国特色的发展要求,比如说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上,虽然提出的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要比部分发达国家晚10年,但实际上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跨度仅有30年,而许多发达国家则花了半个世纪从自然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实际上对中国而言是一项时间更紧、任务更重的目标。同时囿于中国的发展阶段,企业还应当考虑治理污染与碳减排的协同效应。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的ESG/CSR标准,既要做到与国际接轨,也要兼顾中国国情特点。

南方周末:未来中国的ESG 发展应如何与国际对接?

郭沛源:做好标准体系的国际共建工作,比如中国的绿色金融政策发展就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实践经验,中国人民银行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其中国际合作是就是五大支柱之一。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更新《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实现了国内与国际通行标准和规范的趋同。同年人民银行与欧委会成立联合工作组发布《共同分类目录》,实现绿色金融产品认证体系的国际互认,这充分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发展思路,也实现了降低跨境金融活动的交易成本。

找到CSR与经营的契合点

南方周末:思盟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连续发布了10 年CSR 职业经理人调查报告,在这10年间CSR 经理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变化和特点?

郭沛源:思盟是由商道咨询发起的非营利机构,旨在推动CSR行业和职业经理人的发展,因此我们每年都发布CSR职业经理人调查。从历年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企业社会责任快速发展的这10多年间,CSR岗位的重要性、岗位数量、专业化都发生巨大变化。

第一,岗位密度变大,早年间外企的CSR经理人岗位较多,而随着近年来中国央企和地方国企逐步强化CSR工作,以及头部民营企业和上市企业对于CSR重视的提升,CSR经理人的岗位在各类型企业中的密度增大。

第二,职能专业化,早期CSR岗位大多由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来兼任,对于CSR理念和概念都不甚熟悉,而现在的CSR经理人不少已经变成全职岗位,CSR的工作专业度也在不断提升。

第三,岗位重要性提升,当前越来越多公司由总监或以上级别分管负责CSR相关事务,说明CSR经理人的岗位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CSR业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南方周末:你认为 CSR 经理人在开展工作中存在哪些挑战?应当如何解决?

郭沛源:第一,应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靠拢,其中的衡量标准就是CSR经理人距离董事长的层级数量,阶梯越少代表CSR经理人的岗位距离核心竞争力越近,相反距离核心竞争力越远,对于CSR经理人开展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资源就会越弱。

第二,专业能力还待提高,早年间许多CSR经理人都是半路出家,对于CSR的专业能力还有提升空间,观念认知尚有许多误解。

第三,体现CSR岗位的有效性,在CSR实际工作中短期的投入成本是明确的,但产出是一个长期的效益,如何去化解短期成本与长期效益间的矛盾是CSR经理人最大挑战。

CSR经理人的核心工作其实就是能否找到CSR与企业经营业务间的有效契合点,让企业在做好CSR工作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企业价值,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CSR议题与政策连接紧密

南方周末:你认为未来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会有哪些趋势?

郭沛源:我认为将会出现以下四个趋势:第一,CSR驱动力会发生根本变化。随着全球化潮流的回调,及内需市场的兴起,这个局面会变化,驱动力会从国际市场驱动,转变为中国政策和国际市场的双轮驱动,CSR的重点议题将会与政府倡导的政策议题连接更加紧密。第二,国企、民企和外企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在政策驱动下,国企、民企和外企都会加大CSR投入力度,但企业在具体策略和发展路径上会形成较大的差异。国企的业务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因此将业务和政策良性结合起来就能做好CSR工作,经济意义上的投入产出比不是决策的关键因素。这将对民企外企的CSR工作带来比较大的对标压力,会更多从创新角度考虑执行CSR工作,实现在同等的CSR预算下产出更好的效果。第三,体面劳动将成为重要的CSR议题。这与中国发展振兴制造业密切相关,蓝领工人的工作要体面,涉及生产安全、劳动关系等问题。其次,对于互联网新经济下带来的灵活就业不上社保、互联网公司996等问题将会被重点关注。第四,碳达峰碳中和将从治污降耗等协同措施开始。从现实层面来说,治理污染仍然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低碳转型的起步阶段,寻求治污降耗和减碳之间的协同十分重要,也是大多数企业比较现实的做法。切忌盲目追求、攀比早达峰、早中和,这并不是最优的路径,反而会陷入运动式减碳、未立先破的困境。

南方周末:中国经济社会进入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你认为中国企业履行责任有哪些重点问题需要注意? 

郭沛源:企业必须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让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要求保持同频共振,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企业应积极响应共同富裕的时代课题,应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除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外,集合企业专业优势参与乡村振兴,通过乡村产业支持、乡村人才培养、乡村文化传承、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医疗健康改善等,助力共同富裕。

企业需密切关注供应链重构与协同,安全优先原则将在一定时期内取代效率优先原则,成为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一方面通过学习适应现有框架体系,开展负责任供应链管理实践,提升供应链的可持续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强化自身技术优势,适应甚至引领全球供应链可持续标准与规则的制定和运用,在维护中国产业安全的同时,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活力。

总的来说,企业应当提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将共同富裕、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战略,强化创新思维,走好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2003年,南方周末首创发起企业社会责任调研项目,希望通过调研和榜单记录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0年来,企业社会责任从一个小众概念发展成为新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从公益慈善、依法纳税扩展成为创造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从“寥寥先行者”的关注发展成为政府、行业商协会、媒体、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的多方推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自身置于时代背景之下,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2023年,南方周末启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研20周年系列活动,将目光聚焦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道路上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进者,希望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访谈、案例挖掘,探究中国企业的履责之路,从历史的脉络中解读商业趋势,洞见责任价值。

网络编辑:伊责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