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军与他的大时代 造就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传奇

跟魏建军一起跑过步的人都知道,他有自己的法则。

在长城汽车智慧工厂马拉松健康跑的队伍里,59岁的魏建军不是体力最好的,也称不上跑得最快的,他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瞄准目的地,不疾不徐地匀速前进。有跑友在距离终点最后一公里时提议:“咱们要不要一起冲刺一下?”魏建军摆了摆手,“我要做的只是坚持跑完最后一公里。”

图/长城汽车供图


长久以来,魏建军每天6点起床,跑5公里。他跑步不讲究装备、不钻研捷径,但往往节奏很稳,步伐坚定。即便年近花甲,他也是跑友圈里状态最好、最训练有素的那一个。这是他的制胜之道,一个技术主义者的方法论。


作为长城汽车的创始人兼董事长,魏建军在跑道之外,也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与他共事的人最常提及的一点是,从魏建军身上,他们重新理解了技术的意义,重新理解了时间的力量。
自1990年在保定从零起步至今,踏着中国汽车工业跌宕起伏的时代浪潮,魏建军带领长城汽车渡过了一个个急流险滩,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更以超前的远见,及早布局纯电、混动、光伏、氢能等全价值产业链条,带领中国汽车“走出去”,站上了世界舞台。


行业发展风云激荡,每一次抉择,都是事关生死存亡的思辨,而正如参加一场马拉松跑,魏建军对自己的要求始终是守住节奏,“干事情靠的是坚持,造车需要爆发力,更需要有持久的耐力”。这是新时代里一种新的、更长期的价值观。


如果以2020年为分界线,魏建军前30年的奋斗经历堪称一部震撼时代的热播剧,而近3年来在波诡云谲的汽车商战中,魏建军用他的韬略则再一次演绎了一部跌宕起伏的商业大片。

时代剧的起点


中国民营车企迅速崛起的三十年,也是魏建军追赶变革的三十年。


镜头倒转回200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也开始强调汽车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这一改变,让魏建军看到了新的希望。


彼时,“长城汽车”刚在香港主板上市不久,是第一家在港上市的民营汽车企业,也意味着魏建军造车十年来登顶的第一座高峰,但他始终有种如履薄冰的感觉。


这种危机意识是刻在骨子里的,即便是在创立30周年之际,面对长城汽车稳居中国车企第一阵营的现状,魏建军的审慎和反思仍在继续——“长城汽车挺得过明年吗?”


图/长城汽车供图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但魏建军作为长城汽车的掌舵人,他内心的焦虑其实是:“面对时代剧变,是否还能像前三十年一样跟上步伐?”


正因为自己为了跟上步伐付出了太多努力,所以魏建军见过了太多被时代淘汰的悲壮。


影片的起点是1989年,《瞭望》周刊发表了一篇特稿《但愿不是一个梦——轿车私有化的思考》。那是在中央主流媒体上最早刊登的论述推动轿车进入家庭消费的文章,标志着汽车开始叩响中国普通百姓的大门。


1990年,魏建军下定决心接下衣钵,把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长城汽车工业公司,带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舞台前。


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长城汽车工业公司,那是坐落于保定东南郊外的一处不起眼的厂房。作为一个农机修理厂,公司当时主营业务是汽车改装。全厂61个人里,连会开汽车的都没有几个。


但魏建军不怵,他对技术感兴趣,整天泡在车间里,研究学习日本车的结构和工艺。很快,长城工业就推出了第一批长城轿车——底盘外购,利用改装厂现成的前桥和悬挂制造技术,全手工拼装——结果销售情况还不错。


然而,随着首个《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出台,汽车生产实行“目录制”管理,长城轿车转瞬之间变成了“黑户”,无法在正规途径销售。


似乎是时代大剧必须要有的情节安排,无奈之下,魏建军决定去海外找找新机会。

“自主”之觞


魏建军在考察途中,他目光锁定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社会经济、人与资源的流动。


那些在美国、泰国路上大量飞驰而过的皮卡车,在魏建军眼里代表的是这片土地上经济的脉搏。这让他立刻察觉到新的商机。


回国仔细调研市场后,魏建军发现皮卡市场潜力巨大:一是当时单位对购买轿车有严格限制,买皮卡没有;二是国内交通网还处于欠发达状态,耐用的皮卡能满足大多数路况。


于是魏建军就瞄准皮卡市场,先做单点突破。


1996年,长城汽车第一辆皮卡——迪尔下线,定价在4-6万,低于主流价位10万。上市两年后,迪尔的年销量便达到5700辆,夺下全国皮卡销售冠军,而“冠军”的宝座,长城皮卡一坐就是25年。


图/长城汽车供图

皮卡的成功,无疑为长城汽车带来了第一桶金。而真正让长城汽车名声大振的,是2002年赛弗SUV的问世——定价约8万元,远低于当时SUV的市场均价20万元。仅上市一年,赛弗SUV销量就突破了3万辆,跻身行业前三。赛弗SUV开创了中国经济型SUV这一市场概念,并引发了一系列企业相继跟风,纷纷推出低价SUV。


经过两次里程碑式的改革奋进,魏建军的“敲钟”时刻终于来了。


2003年底,“长城汽车”在香港主板上市,成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民营汽车企业。那是魏建军造车十年来的第一座高峰。与其说长城汽车是“踩准了市场机会”,倒不如说魏建军凭借对未来市场的深刻洞悉,创造了SUV这一全新潮流。


名气、财富、追捧……喧嚣从四面涌来,魏建军并没有沉溺其中,相反,他始终保持着很深的危机感。


图/长城汽车供图


魏建军思索的根源在于技术。回望改革开放带来的主流合资模式,“市场换技术”实行了十几年,中国汽车产业链虽涌现出了一批民族企业,但大都是造玻璃、搞内饰、弄烤漆的。燃油车最关键的“三大件”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依然是中国车企难以绕过的技术门槛。


魏建军忧虑的是,“我们用市场确实换来了资源,但是并没有换来核心技术……眼看着国外厂商拿二流技术卖一流价格,我们必须要在核心技术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魏建军下定决心,要拿下“自主”这关键一城。


时代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4年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为民营资本拆除了迈入汽车行业大门的最后一堵墙。


在皮卡和SUV市场多年的积淀之后,长城汽车逐步确立了“聚焦原则”——将有限的资源用在集中领域,而非求大求全。换句话说,是让国人能开性价比高的车。于是,2011年,长城推出了一款在日后成为经典的都市型SUV——哈弗H6。


魏建军深知,在过去几十年,中国汽车产业无数次与国外交手,无数次败下阵来,就是因为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主能力。


这是中国人扛着溢价,被外商用“十亿双袜子换飞机”的痛。


彼时,当时主流的合资SUV落地的价格基本都在20万以上。魏建军知道,哪怕凭借哈弗H6倒逼合资降价,也是为消费者做的实事。


所幸市场和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而哈弗H6凭借自主技术、非常好的性价比以及不错的品控能力,逐渐成为SUV市场的“国民神车”,并诞生了累计100个月夺得中国紧凑级SUV市场的“销冠”神话。


这是长城汽车全面开启自主设计的时刻,也是哈弗SUV“一路绝尘”,屡屡登上SUV销量首位的开端。


奠定了皮卡和SUV领域的优势后,长城汽车又以高歌猛进之势不断开拓未来,先后发布高端品牌WEY(魏牌)、新能源汽车欧拉品牌,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作为中国自主品牌之一,长城汽车的成功足以让业内刮目相看。但魏建军自己知道,离目标的终点线还有很远。

新能源时代的快速变焦

也许是身处洪流之中,没人能想到,中国新能源赛道崛起得如此之快。


时间回溯到2014年4月22日,美国的高端电动车第一次交付中国用户,这对还处于起步状态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讲,震动极大。


彼时埃隆·马斯克还没有被完全捧上神坛,但这样的“励志故事”也让许多人看到了新的可能。
随后,诸多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家们开始纷纷效仿,一批造车新势力接连登场。

与传统汽车产业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这些造车新势力经历野蛮生长,资本、模式、产品、运营、上市……发展之路有着深深的互联网烙印。


乍一看,造车已经逐步从“造”向“装”转变:品牌方提出方案与需求,供应商提供完善的服务——包括前期客户调研、造型设计、零部件供应以及营销包装等等,造车好像变得越来越简单了。
但魏建军看得清“矛盾”在哪里。


事情并不简单。在资本加持下,造车本身只是变得容易实现了,但在技术层面反而更加艰难。大胆选择极富前瞻性的技术路线,并“真金白银”搞研发,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拥有的格局与魄力。
在一次内部讲话里,魏建军对长城汽车的处境做出分析:“在中国,凭借智能化和电动化换道超车的机会,也只有这三五年的时间。抢跑的机会只有一次,快,才能保值,慢了就等于贬值。抢占先机,获取资源,至关重要。”


其实,长城汽车从未落后一步。早在2009年,长城内部便成立了驾驶辅助系统研发小组,是国内非常早成立智能驾驶部门的民营车企。


等到2012年,长城内部也已经成立了动力电池项目组,开展动力电池电芯、模组、Pack、BMS等相关核心技术的预研工作。


前瞻性的布局背后,魏建军所坚持的理念是“精准投入,追求行业领先”,驱动长城汽车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向着“全球化智能科技公司”转型。


“技术是汽车制造业的基础与成功的铁律。”在魏建军的带领下,长城汽车构建了全球化的研发团队,专攻新能源、动力电池等领域的技术难点。


比如,聚焦汽车最核心的动力系统,长城“死磕技术”二十多年,最终摆脱了对国外动力系统的依赖,实现了质的突破。2021年,长城汽车自主研发的1.5T柠檬混动DHT系统,入选“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这也是长城汽车旗下动力系统第八次入选。同年,长城首创的中国高阶动力总成3.0T+9AT/9HAT正式亮相,“比欧洲同类型发动机还要大14马力”,代表着中国目前在动力总成方面的水准。


此外,脱胎于长城汽车动力电池事业部的蜂巢能源,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的双轮驱动战略下,已成为动力电池领域的一匹黑马。


由此,长城汽车的技术帝国出现雏形。但魏建军表述得却非常谦虚,他称之为“森林生态”。


2019年,毫末智行成立,短短4年时间毫末智行已经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领域做出诸多成就,发布自动驾驶生成式大模型DriveGPT,中文名“雪湖·海若”。


2019年,未势能源成立,如今已经成为氢能源全产业链条重要的企业。


2020年,极光电能成立,主攻光伏领域,其所生产的钙钛矿光伏组件,突破20%的转换效率。


图/长城汽车供图


魏建军坦言,长城汽车对技术布局是多元与多线并进的,每一种技术路线的布局最终不见得都会用上,但布局是必要的,“从产业链与趋势角度布局技术,是长城汽车技术储备的逻辑,我们没有走‘硬着陆’的方案”。


长城汽车一手建立了汽车全产业链条:仙林智能、嘉峪智能,诺博科技,蜂巢易创,诺博汽车,曼德电子,精工汽车……覆盖从整车研发制造,电子电器架构,到核心动力系统和智能化的方方面面。


魏建军曾在一次车展上感慨,“长城汽车可以不出保定就造出一台车来”。的确,能把研发、生产以及上下游零部件供应体系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的汽车企业并不多。


如果说,资本推动的“大干快干”是新能源时代表面泡沫般的剧情,那么长城汽车的核心技术实力就是新能源时代的底片。

时代浪潮里,始终没变的台本


央视《品牌强国之路》纪录片中记录了魏建军的工作日常。每周四早上,是他雷打不动的评车时间。坦克500PHEV、欧拉闪电猫,在魏建军的手中,这些车辆不停地启停、上坡、急转……经受着超出一般的严苛测试。


图/长城汽车供图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人对魏建军的第一印象都是“低调”,他不常在各类公开活动露面,也鲜少接受媒体采访,即便长城汽车在不断的品类、品牌突破中,欧拉、坦克已纷纷在细分市场崛起,魏建军仍然是那个隐在幕后的人。


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把时间都留给了工作。每天早上7点,他来到公司,整理一天的工作内容,而后去车间巡视,和一线的工程师们待在一起。在外地出差的时候,他会和员工一道住快捷酒店,在酒店的大堂里吃早饭。


有老员工这样评价:“他不善言辞,作风严谨,思路灵活,充满幻想,从不轻信那些冠冕堂皇的理论或者人云亦云的教条,似乎中国儒家传统中的那些僵化和守旧对他的影响相对少一些。虽然也被大家煽动得热血沸腾,但很快一瓢凉水把我浇回‘俺们保定’。”


不过,在严谨细致的工作之外,魏建军的内心却一直有一丝不甘和不服,“干了这么多年汽车,如果无法让世界认可长城汽车的品质,怎么证明你的品牌价值?”


诚然,这也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疑问:“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世界工业革命史上到底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


从燃油车到智能电动车,也绝不仅仅是能源的简单切换,而是从制造向“智造”、从工具到场景的颠覆。


随之而来的问题还有更多。在底层硬件、软件、通信技术、AI技术的武装下,汽车逐步迈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航道,由此也对整车厂商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


生于忧患年代魏建军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改革必须要与时俱进。于是,2020年和2021年两年间,长城汽车连续实施了两期股权激励计划,累计覆盖超过1.2万人,包括了50%的核心成员。


如此大规模的大动作,为的是实现员工从“打工者”向“创业者”、向“合伙人”的角色转变,魏建军直接告诉员工,“你们不愿意叫我‘董事长’,就叫我‘军哥’”。


长城汽车内部人员有时笑称,魏总做的最主要的两件事,除了“分权”,就是“分钱”。而正是这样的举措,推动长城汽车理顺了企业架构与人才管理系统,赋能公司迸发出巨大能量。


2022年底,长城汽车对旗下(哈弗、魏牌、欧拉、坦克、长城皮卡以及沙龙)六大品牌进行整合,推出“5-4-1” 全新营销组织模式。“5”指的是5个中台,品牌、渠道、用户、数字化和销售服务,一车一品牌一公司;“4”指的是4套营销组织,魏牌和坦克、欧拉和沙龙、哈弗和皮卡以及国际化业务;“1”指的是一个长城汽车,打造以长城母品牌统领品牌的聚合渠道。


这样的组织调整在行业也是首次,其效率足以见证长城速度。“这次调整是我们对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分配,放大优势资源效率,全方位赋能长城在智能新能源赛道的快速转型、高质量发展。”长城汽车总裁穆峰认为。


永续经营之外,始终不变的是,保定厂房外面最醒目位置处的硕大标语:每天进步一点点。同样的话也印在长城办公室的一次性纸杯上。这七个字,既是以魏建军为代表的长城汽车人一直以来的企业文化和精神指南,也见证了长城汽车从一个乡镇小厂发展为一家世界知名企业的坚持和坚守。

广角镜下的“全球梦”

魏建军还记得,2003年,自己在法国考察时所观察到的现象,“即使欧洲,在法国也是法国车多,在德国也是德国车多,在意大利也是意大利车多,可是中国呢?”

如果一个中国自主品牌还没能占据国内主流,更遑论打开世界市场。于是,把长城汽车开到法国,开遍欧洲,开向全世界,成为他内心暗藏许久的梦想。


1998年长城汽车第一台出海皮卡车型“迪尔”,是魏建军在海外的起点。


2022年,长城汽车海外销售17.32万辆,同比增长21.28%,完成了累计销量100万的里程碑,这又是一个新起点。


回看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谁敢想中国能在2023年就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大国?


图/长城汽车供图


24年,100万台。而到1000万台,也许只是弹指须臾间。


“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全球化的,一个真正成功的品牌必然是享誉全球的。长城汽车要想成功,别无他选。”魏建军曾在2020年的公开信《致长城汽车伙伴们的一封信:长城汽车如何挺过明年》中传递了“走出去”的决心。眼下,同样的目标,仍是长城汽车继续前行的方向。
跟一般的车企单纯只做整车出海不同,长城汽车是生态出海。


目前,长城汽车正在加速转型成为一家全球化智能科技公司,在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8国10城,建立了以中国为总部核心,涵盖欧洲、亚洲、北美的全球化研发布局,并在海外布局了4座全工艺流程的整车智慧工厂,以及5座海外KD工厂。在服务保障方面,长城汽车已经在中东、澳大利亚、南非等地建立海外配件中心库。


从保定小镇,到如今出口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700家的销售渠道,长城汽车已经在海外建立了覆盖国际五大洲的广阔布局,“GWM”已经成为长城汽车在世界上响亮的中国名片。


“在汽车市场三十多年的竞争中,我感到就像在大海里游泳,向后已经没了退路,只有奋力向前游向彼岸,才能看到希望。所以,我从来不敢满足,也没有满足过。”


自始至终,魏建军保留着他对技术的相信和热爱,致力于用技术解决问题,带来改变。面对全球汽车行业新能源和智能化的趋势,魏建军也有足够的耐心,让“全球梦”继续绘就下一个五年、十年、三十年,一步步实现。


图/长城汽车供图


魏建军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在第十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上,他荣获了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颁发的“中国汽车工业饶斌奖”,颁奖词这样写道:


33年来,他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对科技的执着追求以及前瞻的战略目光,带领长城汽车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产品自信走向技术自信,从技术自信走向品牌自信,从品牌自信走向文化自信,成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开拓者和创新者。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