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事实不谈”引发魔法对轰:诡辩术正在消耗整个网络社会

不难发现,甲并不是一开始就“抛开事实不谈”,在甲的盗窃行为未被发现时,甲在讲规则(盗窃该死),甲盗窃被发现,规则对己不利时讲部分事实(鸡比牛小),规则和事实对己都不利时,甲开始完全“抛开事实不谈”,胡搅蛮缠把水搅浑(你针对我)。

甲虽然在言语上对盗窃表示出极大的仇恨,但他追求的并非打击盗窃,而是一个自己不被盗窃,同时又可以随心所欲盗窃不受惩罚,还可以随心所欲以“盗窃”给他人定罪的特殊权力空间。

责任编辑:陈斌

如今的社交网络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微观传播环境。尽管中心依然是中心,但话语权的金字塔上下等级和左右边界都日益模糊,无数拥有话语权的个体意志在一个又一个公共事件中汇集成为群体意志,成为能够影响甚至左右事件走向的力量。

个体Vs群体,微观Vs宏观

网民在公共事务领域的讨论中保持着主体性表达的能力和对宏观整体的建构潜力,形成一种特有的、蕴含着极大社会进步可能性的微观环境。

以新浪微博为例,我们可以直观地观测到,一系列公共事件在微博的发酵和解决,以及“网络民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无论叫“网络民意”也好,“舆情”也罢,网民的群体意志在历次公共事件中表现出的巨大能量和潜力,都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

基于不同的目标和利益,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观点交锋不可避免。传统的传播学理论认为,这种公开的网络观点交锋不仅有助于网民主体性表达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够推动网络社会在微观层面的进步,进而推动现实中的宏观进步。

因为“就事论事”的共识确保了讨论的边界,只要双方从始至终在基于同一个事实讨论同一件事,那么遵循常识、理性和逻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