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乡吾土,宜昌一个村落的端午情

浪漫的气息在铺满阳光的大地上发酵。诞生屈原的宜昌,浪漫与诗情是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天赋。

“世界端午看中国,中国端午看宜昌。”端午,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人类非遗的节日,人们的目光自然向这里聚焦,话题也自然被屈原精神所吸引。

诗歌、音乐、论坛、话剧、竞渡、汉服、美食……

首届“宜昌端午文化月”即将盛大启,一道道端午文化大戏犹如盛夏繁花次第盛开,芬芳沁人心脾。一颗伟大的灵魂,一种伟大的精神,在吾乡吾土历久弥新。

循着人们心中情感一路回溯,就一定会回到吾乡吾土        

6月5日,秭归乐平里。距离头端午还有半个多月,这里的人们已经为过节忙碌起来。

个存在千年的古村落群山环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像是襁褓中安然的婴儿从高山下来的凤凰溪与响鼓溪在屈原庙下汇合成屈平河,绕着白墙黛瓦的村舍进入七里峡,最终注入香溪汇入长江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根据相关的史料,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屈原就生在这个村落

如果中国端午节比作是一个辐射世界的同心圆,乐平里必然是这枚持续无限放大同心圆的圆心。循着人们心中对屈原的情感一路回溯,一定就会回到吾乡吾土

骤雨过后,溪流喧喧苞谷与橘园愈发郁郁葱葱,散发出热烈的生长气息。隔着两千多年时光,吹着屈原吹过的风,让人感叹唯有这样的山水风物,才能滋养出如此伟大心灵。

“你们来的不巧,村书记和几个主事一大早就赶去县里了,商量、排演村里的端午活动去了。”留在村委会值守的计生干部谭艳丽说,乐平里过端午、祭祀老祖宗从不马虎从上一个端午到下一个端午,贯穿着一年。

因为屈原的特殊情感,当地讲究一点的村民,很少直接称呼屈原的,都像谭艳丽这样,张口闭口要尊称一句“三闾大夫”或者“老祖宗”。

走过一座晃悠悠的吊桥,顺着石阶爬上屈原庙。庙祝锁了庙门,也和书记一道进城去了。惟有门前这株引无数造访者感叹的黄连木当风而立树冠空中轻摇落一地明明暗暗的光影虽是300多年树龄,但依旧挺拔、葳蕤。

“屈原庙是乐平里地标,也是村民精神世界的信念支撑只要抬头看到小庙和这棵黄连木人们的心里就塌实。”秭归县委党校研究员郑承志说,倘若没了这座小庙、这棵古树,乐平里的精神天空就坍塌了。

庙前花圃里,72岁的老人徐宏彦着腰,正在拔除疯长的荒草。见到有访客走近,他停下手中的活,憨厚地笑着与人打招呼。端午节搞活动,村里安排把这里搞干净。徐宏彦说,小时候感觉这棵古树就是这样高大,屈原庙迁建到这里后,长得愈发青春、茂盛了。

准备一桌声势浩大的肴馔,是端午家宴的重头戏

谭光雄蹲在门口水龙头下,仔细打理一块腊肉。毛来来回回的摩擦和水流的不断冲洗,原本油腻污黑的肉皮逐渐呈现诱人的焦黄色。

谭光雄是乐平里留守老人,今年64岁。爱人在江西南昌打工,两个孩子也都在外地成家有了小孩。他身后这栋外观考究的三层楼房,大部分时间只有他一个人进进出出。

“都电话联系了,端午都回来。”即将到来的儿孙绕膝的天伦乐让老人兴奋。这几天,他把屋子里里外外收拾了一遍,厨房灶台和餐具是重点照看对象,一遍遍擦洗得瓦光锃亮

老人是村里的“剃头匠”,服务了几十年之前有记者写乐平里时说,男女老少很少有蓬头垢面的,比外面的人干净、体面。谭光雄颇得:头发这东西,隔一段时间你要修一修,剪一剪,不然,确实蛮影响形象。”

谭光雄自己也打理得很清爽,衬衣扎在裤腰带里,旅游靯上没有一个泥点,说话与举手投足间有着老派匠人的古风与分寸感

准备一桌“声势浩大”的肴馔,是乐平里端午家宴重头戏。发糕、包粽子、杀鸡宰鱼都还早,唯独腊肉提前洗净备下它虽是普通的食材,却也是宴席上必不可少的“灵魂大菜”,块要大,切要厚。谭光雄从火笼屋的梁架上专门挑下一大块熏得黑不溜秋后座肉,了一把被磨得发亮的木头椅子,坐在水龙头下慢条斯理地打理。细碎的流水声幸福和温柔溢满了这位父亲的眉眼和褶子。

乐平里牌坊下,向立山和老伴谭翠珍也等待着住在宜昌城区的晚辈们端午回来团圆。谭翠珍年轻时可是个“角儿”,做事干净利落,是烧菜做饭的一把好手,煎炸烹煮炖焖炒,每一门都不含糊。端午,县文化部门带人进来搞端午活动,吃住都在家,“一次七八桌我一个人也能拿得下来。”

向立山领着记者去看楼房后面的老房子,门楣上隐约“三闾饭店”的字样。老人说,媳妇谭翠珍是最早在乐平里开饭店和旅馆的,“当年还没有民宿和农家乐的说法。”

我今年75岁,老伴都85岁了,不像当年那样能干了。”谭翠珍说,她去年刚生过一场大病,身体明显不如从前,今年端午只能把糯米、红枣等料备好,其它的等孩子们回来忙了。

地里的庄稼不停长,我们的诗就一直写

黄光文是个“泥腿子”诗人,住在凤凰溪谷里。每天除了在家旁边的小水电站上班点卯,全部心思放在琢磨如何写诗上。

诗是乐平里的灵魂。村里的坛诗社已坚持400多年,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的美誉。像黄光文这样的本地“泥腿子”们,白天在太阳下侍弄庄稼,晚上洗去身上的尘泥,在月光下饱蘸老祖宗的灵气和情怀酝酿诗句。

黄光文1974年出生,这位2019年才加入到坛诗社的“新人”,心中写不完的诗情。去年,孩子大学毕业幸运地进了一家大厂,卸掉了他心中的担心,了无牵绊后诗情更加高涨。吟咏故土风物抒发情怀际遇,一年创作下大几十首作品

诗社成员大庆是村里的一名铁匠,平时在村口的铁匠铺子里挥锤打铁一锤下去烧得通红的毛铁火星四溅。在他铁锤的煅打下,毛铁像面团似的,会变成村民的锄头、铁锹、或一把菜刀。“叮叮当当”的金属撞击,刺激铁匠写诗的灵感。大庆觉得写诗和打铁异曲同工,打铁打的是铁,而写诗是对文字与思想锤炼

端午节的另一个名称就叫诗人节,乐平里的诗人们这一天是浸润在诗词之美中度过的。自1982年起,坛端午诗会40多年来从未中断过。一批又一批知名诗人也在这天来这里“朝圣”,围观这些“泥腿子”同行一位著名诗人评价,乐平里承载了中国整个诗坛的重量。

端午当天,诗社社员换上整洁的衣衫,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到屈原庙的黄连树下。风吹过苞谷地,燕子忙着在檐下哺雏,牵牛花爬上篱笆悄悄开放,诗人们在深情地吟唱家乡。多次浸淫过这样场景郑承志说,人间没有比这更美好的现场了。

坛诗社有一个微信群,交流十分活跃,大家每天都在群里分享新作,交流创作心得。黄光文说,老社员的指导让自己提升很快。2021年,吸纳为宜昌市屈原学会会员。

凤凰溪产野茶,村民也种茶。今年春天,黄光文给自家的茶叶注册了一个品牌。他告诉记者,这几天正积极联系坛诗社领导,想在诗会的协办单位中加入自家的茶叶品牌。

“也不白宣传我给每一位诗会客人准备了一份茶叶作为伴手礼。”黄光文说,这样既借势宣传了家乡的产业发展,对诗会来说这也是一次商业尝试。

“地里的庄稼不停长,我们的诗就一直写。”此前的采访中,坛诗社现任社长谭荣昌说,从纪念屈原、弘扬屈原文化的意义上来说,乐平里的每一天都是端午,每天都有社员写诗,歌咏故土,纪念老祖宗。据悉,坛诗社目前有会员120多人,每年创作诗作3000多首。

一个个都是先生啊,哪里像农民呢

6月6日晚,秭归屈原祠前。临时搭建的大舞台上,在声光电营造的浪漫气氛里,一群来自秭归实验小学的孩子手挥墨毫,在宣纸上有板有眼地书写屈原的字句。

这是央视首次将端午晚会搬出北京演播大厅,选择在屈原故里景区的屈原祠前录制。主舞台正对着高峡平湖和三峡大坝,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灯光、舞美、化妆、道具、演员、摄录……黎美兰不时嘶着声音,通过对讲机调度着舞台的各个环节力求呈现在监视器里的画面完美到无可挑剔。黎美兰是央视春晚导演班底,执导过央视很多大型综艺晚会。

4月下旬,黎美兰带领导演团队到宜昌现场景,研究晚会创作思路和架构乐平里是其中重要一站行程于斯为盛的文风给黎美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个都是先生啊,哪里像农民呢?就在屈原庙的黄连木的树荫,几位村民用古韵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吟诵自己创作的作品。黎美兰被震撼了:“他们表情轻松、自信,可以看出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的无声滋养,已经内化进村民的血脉里。”

“真是人杰地灵,不愧为是诞生屈原的地方。”黎美兰说,她与碰到的当地村民一聊到屈原,人们就会眉飞色舞,都以自己是屈原后裔自豪。

5月底,黎美兰带领200多人的端午晚会主舞台节目录制团队正式进驻屈原祠,已经录制了一周时间。陈坤、于和伟、李玉刚、毛晓、苏醒等众明星和艺术家,先后赶到现场参与录制。

记者采访当天,主舞台节目录制的最后一个晚上。此前几天阴雨连绵,给节目录制造了一定的麻烦。十分神奇的当小朋友们在舞台上挥毫时,一轮硕大的明月像是悄悄地从高峡平湖钻了出来,低悬在三峡大坝之上照得湖面波光粼粼,被雨洗净的夜空,缀满星斗。这让现场的所有工作人员心头一喜,也给接近尾声的秭归拍摄画上一个难忘又意味深长的完美句号。

  主舞台节目录制团队外,央视端午晚会派出一个由10多人组成的外拍节目组团队,在三峡人家、百里荒、镇江阁、长江三峡10游轮等地进行外景节目录制。

据透露,央视端午晚会《碧水长歌颂端阳》将于6月22日端午当天在央视黄金播出。显然,这也是今年宜昌端午系列活动中最大看点之一。央视的官宣文案中称,这是不同于一般的晚会,有航拍长江,老戏骨颂诗,中国传统服饰,古筝、钢琴,还有国际元素,展示了不一样的湖北、不一样的端午,过端午就来宜昌。

这么熟悉屈原作品,中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地方

6月16日,宜昌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首届“宜昌端午文化月”(6月20日—7月12日)期间系列端午文化活动的盛况。

此前的5月20日,宜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发文,同意印发《宜昌首届“宜昌端午文化月”活动总体方案》。根据方案,端午期间宜昌将上演“端午之夜”、话剧《屈原》、央视端午晚会等琳琅满目的盛大活动。

梳理历年的端午文化活动,2010年的端午是一个重要的节点。”郑承志介绍,原国家文化部、国台办、湖北省政府联合主办“201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开幕,一时间宜昌高朋满座,两岸嘉宾齐聚秭归

值得一提的背景是,2009年9月,“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列入该名录的节日类项目。之前,端午节还被正式列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奠定了屈原文化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屈原是宜昌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全人类的。传承、弘扬屈原文化,受到历届宜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每年端午都要举办系列活动。端午在宜昌已经真正成为“屈原文化的盛会,群众狂欢的节日”。

“屈原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很多宜昌人对屈原作品都能琅琅上口。”郑承志说,能这么熟悉屈原作品的,全国可能找不到第二个地方了。“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当然是宜昌努力弘扬屈原文化、传承屈原精神结出的果实。

“香溪河上琵琶桥已经建好,就在端午节这几天举行通车仪式。”屈原村党总支书记向桂林说,大桥通车后进出乐平里只要几分钟,将成为三峡大坝、屈原故里与神农架、昭君村之间一个旅游节点根据秭归县的规划,乐平里里将建设一个4A级旅游区。“祖祖辈辈村民盼望的事,终于落地了。”向桂林说,对于乐平里来说,是千年梦圆时刻。

“屈原的家国情怀是端午节的灵魂,乐平里就像是老祖宗行吟泽畔时滴下一滴泪。”郑承志说,穿越了浩荡的历史长河,乐平里终于可以自豪地告慰先人:魂兮归来,端午安康。

网络编辑:kuangyx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