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附近”:十堰张湾区如何告别“包揽式治理”丨“共同缔造”湖北样本①

编者按:

在迅疾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城市的社区一边遭遇熟人社会的消解, 一边又面临新型邻里关系的重塑。三四十年间,一批适应时代变革的社区浮现在中国城市的街巷楼宇间。

面向社区生活的基层治理模式多样性,是当下中国城市迫切需要的法宝。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将通过实地调研,呈现社区生活中的基层治理逻辑。

我们试图为中国城市的基层治理和社区变革,寻找示范性样本。纵览中国版图,我们找到地处中国中部的湖北。

第一期调研报告关注十堰市张湾区。张湾回答的问题是——一个背着养老包袱的老工业区,如何让早年的建设者安享晚年,如何让普通老百姓拥有美好的社区?
张湾已经从企业办社会的1.0版本走向政府办社会的2.0版本。共同缔造是发动全社会群众从各个方面来参与社会治理的3.0版本,张湾正朝这个方向努力。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29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殷尚

“银龄互助小组”志愿者王泽敏(右二)帮助老人锻炼。 (受访者供图/图)

人类学家项飙曾提出“消失的附近”概念:纯粹原子性的个人有时候关心自己,有时候对宏大的事件做出评论,但是对“附近”失去了兴趣。

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人口高速流动使得城市的社区呈现“陌生人社会”的图景。“消失的附近”折射出基层社会在新时代的新变化。基层治理如无法使基层社会共同体互联互通、相互信任,便会使之进入无序状态。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正式提出“共同缔造”理念。同年6月,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共同缔造实际上指出了参与式治理的重要意义,是纾解基层社会治理之困重要抓手。

十堰市张湾区是老工业区。“三线”建设时期,数十万建设者涌入。他们以艰苦卓绝的“马灯精神”“芦席棚精神”建设东风汽车公司,建设车都十堰。

时代进程中,国内大部分老工业区逐渐出现基础设施老化、安全隐患突出、棚户区改造任务重、困难群体较多等基层治理难题。拆迁、改造成为许多城市的第一选择。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工业区的价值,如何破解老工业区的基层治理难题?

在东风汽车公司的社会性事务逐渐移交地方后,十堰张湾区基于单位建构的单位共同体逐渐被基于生活空间建构的社区共同体替代。在共同缔造的理念指引下,张湾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之路。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基层是社会的神经末梢,基层社会治理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组织和治理体系架构。

“纵向到底”强调由上至下,要求党组织落实到乡镇(街道)、村(社区)、组(小区),不断向基层延伸;政府服务就近下沉到村(社区)、组(小区),让群众办事更方便,基层治理更高效。“横向到边”要求将每一个个体都纳入到组织中来,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参与式治理。

十堰市张湾区红卫街道永光新村是二汽(东风汽车公司)水箱厂家属区,小区共有25栋居民楼,目前居住着886户1210人,其中一半左右是60岁以上的老人。

永光新村小区折射出老工业区所面临的共性难题:一是基础设施老化,二是小区居民以老龄人口为主。

当东风公司推行社会化管理改革时,这些难题同时也迁移到了街道、社区。

如何改善小区的居住环境,照顾好曾经从天南海北来此拼搏扎根的建设者,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这是一道横亘在王湾社区永光新村小区的治理难题。

基层治理是一项深入社会神经末梢的工程。这样细致而全面的工作既需要发动群众参与,也需要找到主心骨,聚焦党建引领。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组织和治理体系架构,在王湾社区有了尝试。

王湾社区现有退休及在职党员112名。根据小区实际情况,该社区成立以退休党员为主的小区党支部,推荐有着多年党务工作经验的退休党员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选优配强28名政治素养高、责任心强的单元楼栋长,搭建起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楼栋长”五级组织体系,将基层组织的触角延伸到了每家每户。

在五级组织体系的指引下,通过“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机制,王湾社区小区党支部在小区治理的各个方面发挥着牵头、引领作用。小区党员楼栋长,每天都会开展楼栋巡查工作,关心独居、高龄、残疾等特殊群体,及时将小区居民的问题反馈至社区、街道及相关单位。

年逾80岁的蔡金富是一名小区党员楼栋长,也是小区楼下“初心亭”的“亭长”。“初心亭”是王湾社区的老年活动场所之一。蔡金富每天都会巡查楼栋,并且关注在“初心亭”活动的老人们的变化。

对蔡金富来说,楼栋长的工作带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当社区传达新的民生政策、安排新活动或者是征求大家意见,他都会第一时间开展‘敲门行动’,挨家挨户向小区居民传达。”红卫街道王湾社区党委委员王欢欢说道。

有了党建引领,十堰张湾辖区内涌现出了大量的老年志愿者。2023年年初,王湾社区的低龄老人们自发成立了“银龄互助小组”,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无偿志愿服务。

王泽敏是“银龄互助小组”中的一员,她每天都会到社区邻里中心做义工,教老人如何养生。

养老服务者的短缺是居家和社区养老面临的公共难题之一。

“银龄互助小组”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张湾区东鑫大厦小区党支部积极发动小区党员干部成立志愿服务队,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邻里之间“有求必应、有难互帮”,共同为老人居家养老提供保障。截至目前,帮扶服务已覆盖小区30名80岁以上的老人。

“你”“我”转变为“我们”

“共同”是共同缔造的核心。共同缔造活动需要大家一起协商、一起建设、一起管理、一起监督、一起分享,将各主体之间与各主体内部“你”和“我”的关系转变为“我们”。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组织架构,让张湾的共同缔造实践既有了“主心骨”,也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在此基础上,十堰张湾如何从单一政府主导的“包揽式治理”走向“共建共治共享”的参与式治理?

一是共谋,让每个社区居民有发声的机会。张湾放马坪巷是二汽(东风汽车公司)“三线”建设的主战场。“三线”建设时期,六二、六四两个专业厂及万余建设者进驻放马坪,创造出十堰汽车工业的辉煌。与国内老工业区呈现的变化相似,在工业产能转移与更新后,放马坪巷出现了脏乱不堪、社会秩序混乱等基层治理难题。

南方周末研究员在调研中发现一名典型人物:杨志金。

今年65岁的杨志金被社区居民亲切称为“小巷总理”,为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他牵头成立放马坪居民理事会,探索出以“四议两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协商议事”工作制度。“四议”即:日常收集归纳居民诉求,进行提议;理事会协商提议内容;党员、代表审议商议决定;社区决议审议内容。“两公开”即:向居民公开审议结果;向居民公开实施结果。

在“民主协商议事”工作制度指引下,党员带头示范,居民积极响应,放马坪巷治理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老巷改造后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文旅融合的网红打卡地。

二是共建,发动多方力量共同推进社区建设。十堰张湾汉江路街道阳光社区现有居民1.04万户3.8万人。根据辖区情况,阳光社区设置“阳光议事厅”,建立“逢六说事”“三事分办”长效机制,落实“三议三办三公开”制度,定期组织大家民主协商议事。

阳光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健全服务体系,现已建成6个小区“党建+邻里中心”,将集成式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新建的邻里服务中心图书馆是区文体局的下沉项目,社区图书馆的书籍与市图书馆的书籍互通共享。

共建在张湾还有另一种表达方式。阳光社区在下沉实践活动中,引导一千四百余名党员下沉,发动驻地单位、引进市场主体、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推进万达广场、阳光栖谷天街、国瑞总部经济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累计吸引六百多家企业商铺入驻,已经成为十堰城市消费潮流的新中心。

三是共管,让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大小事的管理。车城路街道中岳华庭小区共有5栋539户居民。2022年7月以前,小区一直由第三方物业公司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小区楼下荒草丛生,路灯坏了没人修理,小区台阶没有护栏和扶手等。

2022年7月,小区全体业主共同成立了自己的物业公司,并招聘了20名专业人员在小区开展物业服务。在“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的管理机制下,电梯无出风口、台阶无护栏、路灯不亮等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

四是共评,小区治理效果好不好由群众说了算。张湾岩岭社区半山尚小区党支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制定《楼栋积分管理考评细则》和《志愿管家考核细则》,建立完善安全、卫生、文明创建、文体活动等4大类考核积分评比制度,每月在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组织下,各楼栋进行交叉综合考评,为排名前三的楼栋单元悬挂“流动小红旗”;每年定期通报表扬先进楼栋、小区优秀志愿者。

此外,半山尚小区党支部还向社区、物业和包联单位争取到十万元“楼栋创建”基金。积分排名靠前的楼栋可按一定比例将“楼栋创建”基金用于楼栋公共设施的改造和更新。

五是共享,提高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阳光社区在“党建+邻里中心”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学校、日间照料中心、四点半学校、文化驿站、心理咨询室等开放式共享平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不止于此,阳光社区还通过“政府之手、市场之手、群众之手”共同发力,整合辖区商圈资源,开展“订单式”服务,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完善基础服务之余,阳光社区还常态化开展趣味运动会、广场舞比赛、小区达人秀、义诊义卖、健康知识讲座等各类活动,引导小区居民走出家门,打破“陌生人社会”的图景,走向“熟人社会”。

迈向3.0

从“陌生人社会”走向“熟人社会”,意味着“附近”的逐渐回归。“共建共治共享”的参与式治理可以激发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促进政府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社区活力,实现有效治理。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组织架构在张湾的每个基层社区撑起了一个大的生态。“我们社区是个大气球,在大气球的中间,还有自己的小气球。我们现在把小气球戳破,让它融入到大气球里面。”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建清这样形容东鑫大厦共同缔造的过程。

东鑫大厦小区是东风公司1997年为公司总部职能处室的领导干部和高级技术人员建造的高层住宅,居住着东风公司的第一批建设者,现有居民120户220人。

以往,东鑫大厦小区居民虽然居住在同一个楼栋,但因为来自不同的子单位,彼此并不熟悉,平时见面也不打招呼。2020年,东风公司推行社会化管理改革后,楼栋居民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

东鑫大厦小区党支部书记连贵娥提到,党支部把大家组织起来开展活动,逐渐拉近了距离,小区居民从不认识到最后亲如一家。

在东鑫大厦党建+邻里中心,还藏着一所老年学校。这是张湾区首家在家门口的“老年学校”,也是张湾区老年大学开办的十一所社区老年学校之一。

张湾区老年大学东风校区只有6名管理干部,却有53位专兼职教师、100位班长、4000名学员。老年大学办学时,将“多部门共建、多元化共治、多领域共享”的理念融入其中,让大家发挥自己的力量,做学校的主人。虽然学校管理干部只有6个人,但有一支庞大的后援团共同参与办学。

该后援团是主动参与学校建设的教师、踊跃参加学校活动的班长、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的学员。此外,还有在共同缔造理念指引下,联合派出所建成的老年大学警务室,联合市人民医院打造的老年健康保障教育基地,联合市卫健局共建的健康小屋等。

十堰市张湾区区委副书记李璐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办社会的职能逐渐在弱化。张湾已经从企业办社会的1.0版本走向政府办社会的2.0版本。共同缔造是发动全社会群众从各个方面来参与社会治理的3.0版本,张湾正朝这个方向努力。

张湾区探索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组织和治理体系架构在张湾区的基层社区有了生动的实践。其优越性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组织架构,构建起了基层社会的良好生态。在“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的管理机制指引下,每一项社区活动中党员都是“主心骨”,每个社区居民都可以融入其中。

二是沉在社区的各类人才资源,找到了发挥作用的平台,激发了社区治理活力。“三线”建设时期,来自天南海北的数十万建设者来到十堰市。他们年轻时挥洒热情,建设十堰,年迈时亦散发着余热,传递岁月中积淀的智慧。十堰张湾辖区的小区党支部成员多数由曾经的“三线”建设者担任,充分发挥了老党员的价值,弥补了老工业区基层社会治理人才的不足。

三是有效减轻了基层政府的负担,降低了治理成本。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细致且全面的工作,单一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共同缔造理念指引的参与式治理模式下,基层社区既能创造收益,也能将收益用于基层建设,并形成一套良好的监管体系。在此基础上,基层政府只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基层社会生态环境。

在共同缔造理念指引下,张湾正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张湾基层社区居民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正是这一探索的回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