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液泵入静脉之后:医院瞒家长补病历,婴儿发育落后难归因

多名医生接受南京市卫健委调查时表示,医院领导在泵奶事发后第一时间指示,“以肺炎的名义为患儿转科,暂不对家长说真实原因”。

在不告知家长的指令下,医生称无法及时记录病历。4天后补记的病历,赵洁认为“漏洞百出”,导致无法证明婴儿发育落后与泵奶事件有因果关系。

医院起诉“赵洁之子”,称其已康复,要求其出院。赵洁状告南京卫健委,历经两年取得胜诉,“但泵奶事件又回到调查的起点”。

责任编辑:谭畅

“赵洁之子”生活照。 (受访者供图/图)

那天是2020年6月1日儿童节,40岁的赵洁成为母亲的第23天。

7:45,天亮不久。后来才知道,此时在南京市儿童医院304病区,一位刚上完夜班的护士混淆了两根输液管,将其中一根灌满乳白色牛奶的硅胶管,接入至6号床婴儿的头皮静脉留置针,持续向婴儿静脉注射牛奶约半个小时。

5天后,赵洁才得知儿子在医院蹚了一回鬼门关。医院之所以不在事发当天告知家长,理由是:未调查清楚。

一晃三年,赵洁至今还在等一个调查结论。儿子已经3岁,发育低于常人,连最基础的“爸”“妈”都不会叫。作为父亲的薛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有时会盯着像哑巴一样的儿子,不自觉地哭。

赵洁是一名外科医生,她与丈夫薛林四处奔波维权。而这名婴儿,以“赵洁之子”为名,频繁出现在上百页病历和几十份问询笔录、检举信、起诉书、判决书等材料中。

这是国内罕见的一例将深度水解配方奶注入婴儿静脉的医疗事故。当初的泵奶事件与如今患儿的发育落后,是否系因果关系?一系列模糊的病历和矛盾的证词,让这起医疗纠纷,成为一道难以解开的谜题。

“以肺炎的名义转科”

第一个发现情况异常的,是304病区的值班护士沈某文。

2020年6月1日早晨8:14,沈某文在巡房时,按惯例打开暖箱检查,发现6号床婴儿的被褥上有一摊水渍,旁边是一端连接着营养液挂瓶的针头,持续滴出营养液。

“然后我就去查看患儿的情况,发现静脉留置针上面有另一路液体在输注,我就顺着延长管向下看到了泵奶的注射器。”在南京市卫健委的询问笔录中,沈某文如此陈述。这意味着,本应该输注进婴儿静脉的营养液空悬在一旁,而用于注入婴儿鼻饲管的奶粉液,正被输注进婴儿头皮下的静脉。

沈某文立即断开泵奶的针,并叫早晨进行该项操作的护士颜某一起处理。此时,已经有约10ml的深度水解配方奶进入静脉通道,混合血液在婴儿体内遍布、循环了半个小时。

事情发生在早晨7:42,根据医嘱“小儿深度水解配方奶30ml,鼻饲(先经口喂养,剩余奶量鼻饲喂养维持1小时)Q3h”,患儿吸吮13ml配方奶后,颜某误将剩余17ml应鼻饲奶液的连接延长管接入至患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中。

事发使用的深度水解奶粉罐上明确表明“本品禁止用于肠外营养支持和静脉注射”。业内专家表示,深度水解配方奶与静脉营养液中的成分大致相似(均为氨基酸),但深度水解配方奶泵入静脉,可能导致过敏反应、中毒反应、肺栓塞、感染等风险。

眼看事情处理不了,沈某文提醒颜某跟领导汇报。“颜某说她要先观察一下,后来交接完班,大概九点以后,她和领导汇报的。”

后被南京市卫健委问及为什么没有立即报告时,颜某说:“我当时自己也很害怕,然后一直忙着处理这个事儿,给他上心电监护,所以没有立即报告。”

兼管304病区的护士长徐某娟回忆,“大约9点左右医生开始查房,颜某就把我拉过去,和我说她把奶粉输到静脉里了,然后我就赶紧去看了患儿。”

当奶粉在婴儿体内循环近一个半小时后,304病区护士长仇某还不知情,“我看到徐护士长神色紧张地进来,就问她什么事,知道了颜某把奶泵到静脉里了。”仇某立刻协助徐某娟对婴儿进行抽血、腰椎穿刺操作。“患儿当时没有特殊反应,生命体征心率逐步增快,呼吸相对快些,其他正常。”

9:24左右,徐某娟电话通知新生儿外科主任唐某兵。随后,南京市儿童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新生儿内科主任、护理部副主任等人陆续赶到病房,组织抢救。

后续南京地区医疗责任保险赔偿处理中心对此出具的《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建议》显示:根据“赵洁之子”的病历推断,当时给予患儿吸氧,并安排血常规、生化、凝血常规、血培养、血气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