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启蒙:忆徐北文先生

比起徐先生经历的坎坷,我们这代人走过的多是坦途。但人生总免不了磕绊,也有歧路徘徊的时候,手足无措,怀疑自己,困顿中常想起先生用粉笔在黑板上淡淡书写《孟子》的场景。

责任编辑:刘小磊

山东学者徐北文(1924-2005)。

又到了高考时节。1980年代,高考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改变命运的不二法门。那年,我高中毕业了,托城市户口的福,勉强算没有落榜,被分配到教师进修学院中文班,结业去中学当语文老师。除了我们一个班是应届生外,其他学员都是脱产培训的民办教师。学校只有一栋旧楼,教学、办公、行政和党务都在里面。

那座简陋的学校有位了不起的老师——徐北文先生。他教中国古代文学,来上第一课,满头梳理整齐的灰发,穿着褐色西装,打着领带,是当时少见的装束。他在讲桌后坐下,点上一支烟,看看我们,然后站起来,拿一根粉笔在黑板上淡淡地写下:“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编者注: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写完,他转身面对我们,用乡土气浓郁的济南话说,这不是通行的断句,但有助于理解本意。他好像看透了我们这些准落榜生的心思,用《孟子》的话勉励我们自信自强。他又说,“你们成年了,现在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去伪存真。”

徐先生讲华夏先民的歌谣,那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当时的教科书采用苏联的“文艺起源于劳动”说,文学理论课老师照本宣科。徐先生不赞同这种理论,认为正好相反,文学起源于休闲,至少是劳动之余的产物。我们充满好奇,也充满不解,心中隐隐掠过一丝叛逆的欣喜和惊恐。徐先生不讲《楚辞》,让一位大学刚毕业的助教代劳,他坐在讲台边的椅子上跟我们一起听。有次课下,我鼓足勇气问他屈原的事。记得他说,在先秦典籍中看不到记载的痕迹。从他那里,我第一次听到了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说法:如果没有证据,最好存疑。

第二学期是魏晋文学。徐先生说,要理解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一定要熟读《世说新语》。他讲嵇康、阮籍的诗文,也讲他们的命运。多年以后,我读到先生的《祭妹文》,了解了他更多的身世遭遇,方才领悟他在魏晋名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