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090312)

有的官员潜意识里还真把两会当成了橡皮图章。身份错位只是表象,更深刻的恐怕是我们的官员更看重的是行政权力,而非代表人民议政的权力,它多少折射了民意在中国国家权力架构中的尴尬。

责任编辑:史哲

评审:周虎城 青岩 网易评论

No.1 警惕中国式金融危机

《南方都市报》,3月10日,作者:吴向宏

(原文摘录)中国的金融体系和某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有很大区别。那就是中国的金融体系高度受控,甚至是依附于政府。

比如,中国作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经济体,外贸依存度高达70%-80%,按常理应当会和国际金融环境非常紧密的联动才对,但为什么就能岿然不动呢?原因就在于中国通过政府对利率、汇率等主要金融变量的严格控制,通过对资金跨境流动的严格管制,人为地挡住了金融海啸。形象地说,中国政府就像抗灾前线的战士一样,亲自跳下水,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背后的国内金融机构。因此,中国政府自身实际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比较中美的做法,美国是让金融体系尽可能独立于政府,市场化运作,但是出了大问题之后,政府还是不得不出来收拾残局。代价不小。中国呢,政府成为担负无限责任的埋单者,这样固然可以大大提高金融体系抵抗冲击的能力,但也有一个巨大的隐患——假若中国这种体系出了问题,那就连个收拾残局的人都没有了。

因此,中国的金融问题和财政问题是直接关联的。只要中国的财政还能健康稳定下去,金融体系就一定能稳住。反过来说,假若发生中国式金融危机,就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表现为“纯粹金融”的危机,而会表现为财政和金融体系互相拖累的一种恶性困境。

【推荐理由】有一句话,叫作透过现象看本质。本文显然是对此前有政府高官声言“中国不存在金融危机”所做的一个注脚。别人的危机和我们的危机并不是一样的危机。我们不能因此只看见别人的短处,忽略别人的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