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明清易代之际的心史丨张敏凡读《易代》

“太平年代的人,真的难以理解乱世人的心情!”《易代》利用《侯岐曾日记》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对“乱世人”心情的描摹。

责任编辑:刘小磊

嘉定侯氏兄弟画像。(资料图/图)

2006年,《侯岐曾日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出版,带动了侯岐曾及其家族的相关研究。侯氏为嘉定望族,侯岐曾之兄峒曾,在清兵下江南时,与里人起兵自保,城破被杀;侯岐曾因收留曾起兵的陈子龙,一年多后也被处死。此前,侯岐曾是各类官方记录里“查无此人”的存在。周绚隆先生的《易代:侯岐曾和他的亲友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修订版)借助侯氏日记,揭示了明清易代这场历史剧变中,侯岐曾的社会交往、思想、行动,他所亲历的社会现象、政治事件,牵连出许多与时代紧密相关的问题。

百年望族终成历史

顺治二年(1645)七月,清廷对江南地区强制施行“剃发令”。剃发给士民带来的刺激,比之亡国更甚。侯岐曾拒不剃发,闭门不出。后迫于形势,不得不连夜剃发:“盖至此日,始不得为戴发之氓也。予与两儿亦重经剪裁,伤哉!” “剃发令”引起的强烈反抗,延缓了清廷统一天下的历程,当事人的心声“对剃发政策的负面作用是很好的佐证”(修订本前言)。清廷还强行向江南士绅摊卖人参。推行此事的洪承畴在奏折中勉力维护朝廷形象。《易代》则通过《侯岐曾日记》的记述,揭穿其“‘爱恤民生’,不准‘摊派科敛’的谎言”(第74页)。执政者强行兜售人参,不准还价,侯岐曾将之讽为“新闻”,坐实了清政府“摊派科敛”“大滋扰害”的事实。此外,通过侯岐曾应对籍没、追租的过程,指出清初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混乱失序。由于有较大伸缩空间,各级官吏借机敲诈,侯家几乎陷于任人宰割的境地。侯岐曾在官吏之间周旋,或主动打点,或遭受需索。然而费尽心机的结果,只是推迟了结案的时间,家产在一次次周旋中,断送殆尽。

清华大学中文系周绚隆教授与他的新著《易代》。(CFP图/图)

侯岐曾本人一直期待着明朝光复的消息,在日记中坚持用干支而非清朝年号纪年,“《日记》中凡有南明军队获胜和地方武装举事的消息,他都十分称快,但凡这类事件遇挫,则分外沮丧失望。”(第42页)期待光复之外,侯岐曾还秘密从事抗清事业。《易代》重现了侯岐曾及其亲友联络南明海上政权过程,以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