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人振奋!恒兴集团董事长陈丹:全力打造水产种业“中国芯”

在中国水产业史上,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选育出国内认定的第一个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中兴1号”,突破种虾受制于国外的“卡脖子”难题;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承担国家种业基地项目的先河,拉开了民营企业开展水产育种的序幕;输出南美白对虾、金鲳鱼、石斑鱼等种苗,助推我国水产育种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这里迎来了高光时刻。4月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湛江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时指出,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基础,要把这项工作做精做好。要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紧跟国家发展战略,成为中国水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2002年,恒兴建设运营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21年来,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生生不息,源源不断输送优质水产品种到全国。如今,这里被赋予新使命,肩负新重任,踏上新征程。

“总书记的话为中国水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鼓励更是鞭策,我们水产人振奋不已。我们将始终牢记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坚决给渔业种子装上‘中国芯’,把种业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以更大干劲把中国水产种业和水产业做大做强。”恒兴集团董事长陈丹在接受南方农村报专访时表示。

全国首创 民营企业承担国家种业基地项目

南方农村报:2002年,经科技部立项,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在湛江投资建设了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当时建设的背景是怎样的?

陈丹:为推动我国海水养殖种子工程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果的产业化,并促进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2002年,科技部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分别建设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基地。其中,国家863项目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北方基地位于山东青岛,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位于广东水产大市湛江,由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围绕“两条鱼两条虾”(即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金鲳鱼和军曹鱼)开展良种选育工作,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承担国家种业基地项目的先河,打造中国水产种业“芯”。基地的建设标志着我国南方海水养殖业步入了标准化、规范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阶段。

恒兴和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众多科研院校合作,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共同参与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汇集产业科研资源和力量开展水产动物良种选育、种苗繁育、养殖模式、生物饵料开发与营养、饲料研究等研究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南方农村报:恒兴是一家民营企业,种业投入金额大、周期长、回报慢。恒兴为何如此大手笔投入种业研发?

陈丹:水产业振兴,良种是关键。只有依靠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才能把握种业竞争、产业发展的主动权。1995年,恒兴从水产饲料开始进入到水产业领域。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热带海域,1988年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次从美国引入中国,目前是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品种。以前,中国养虾业的中心在北方,由于上世纪90年代白斑综合征病毒肆虐,我国传统对虾养殖业遭受重创,不少养殖企业选择了抗病性更好的南美白对虾。1998年,南美白对虾在湛江试养成功,我国对虾养殖中心开始由北往南移。但是,由于南美白对虾是外来虾种,国内企业获取优质虾苗和亲虾的方式就是从境外购买,当时进口一对种虾就要1000多元,成本很高。

水产种苗是产业发展的“芯片”。水产业发展有未来和有竞争力,中国虾业由被动变为主动,获得长久发展,打破南美白对虾发展瓶颈,必须从品种上进行改良或自主研发,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我们下决心做好水产种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水产业作出积极贡献。

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

示范引领 助推我国南美白对虾育种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南方农村报: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对中国对虾产业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陈丹:20多年来,基地紧抓种业攻坚,从基地游出了南美白对虾、金鲳鱼、军曹鱼、石斑鱼等水产种苗,种苗质量提升了,渔业良种价格降下来,中国水产种业迎来大发展。我国每年的南美白对虾苗种需求量约6000亿尾,种虾需求量约100万对。目前,中国国产种虾占比提高到80%,进口种虾降低到20%,种虾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一是基本实现了“中国虾用中国种”。基地与中山大学联手开展研究工作,在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何建国的技术指导下,经过近十年,通过1代群体选育和5代家系选育,国内首个国家认定的南美白对虾抗病品种“中兴1号”选育成功。2011年“中兴1号”通过国审,填补了国内自主选育南美白对虾种虾的空白,突破优质种虾资源不再被外国企业“卡脖子”。与夏威夷引进的南美白对虾相比,“中兴1号”抗病评价指数提高47.22%,养殖成活率提高约20%。2014年,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南美白对虾良种场”。目前,基地年选育对虾亲虾10万对,虾苗80亿尾,是我国最大的南美白对虾亲本选育基地。值得一提的是,种虾价格降低,进口种虾约1000元一对,国产种虾只需要500元一对。

中兴1号

二是示范引领水产育种研发。基地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南美白对虾育种研发,成为水产育种的先行者。“中兴1号”培育成功激发了企业开展育种的动力,坚定水产种业振兴的信心。在基地示范引领下,众多龙头企业纷纷加入南美白对虾育种队伍,加大种虾投入和研发。目前国内南美白对虾已经12个品种通过国审,品种阵营日益壮大。企业根据我国水产养殖养殖模式和养殖区域培育不同的品种系列。

三是形成水产育种研发平台。2017年,由恒兴牵头,与行业龙头企业及中国水科院黄海研究所成立山东邦普种业公司,打造世界一流的对虾种业基地,构建创新联合体,优化创新机制,集聚创新资源,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组建完善的南美白对虾基因库,打造被誉为“蓝色硅谷”的南美白对虾联合育种平台。目前邦普种业已开快大系列、高抗系列和耐寒系列3个新品系,已选育出南美白对虾1400多个家系,种虾年产能达30万对,是全国最大的南美白对虾育种中心。

南方农村报:经过20年的发展,基地如何丰富其研发内容,助力中国水产业发展?

陈丹:基地占地300多亩,已投资2.2亿元。基地所开展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事水产动物良种选育、种苗繁育、养殖模式、营养生物饵料开发、与病害防治等工作,是一个集水产饲料、种苗、养殖、动保为一体的综合研发平台。除了南美白对虾,基地构建起红螯螯虾工厂化苗种培育技术体系,并突破了石斑鱼、金鲳鱼、军曹鱼等育种育苗技术,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为我国水产种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整个产业链条里,种业是源头。养殖要有良种和良法,才能得到好的水产品,所以最开始一定要有好的种。湛江是全国最大的金鲳鱼养殖基地,年产量超10万吨,约占全国的40%。基地成功突破了金鲳鱼人工孵化和育苗推广,让这条鱼成为百亿大产业。基地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团队合作,进行石斑鱼的人工育苗,石斑鱼苗从进口的8元/尾降低到1元/尾。

基地在饲料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效,成功研发出种虾饲料,填补了国内种虾料的空白,并率先研发出大黄鱼、石斑鱼、金鲳鱼、军曹鱼、海鲈鱼人工饲料,改变了原来使用冰鲜杂鱼投喂的传统习惯,促进了生态养殖。制定了饲料养殖标准,提高养殖效益。基地主持制定了国家标准《南美白对虾育苗技术规范》,实现育苗过程标准化,同时恒兴专门配备了微藻保种和生产设施设备,育苗全程投喂饵料微藻,满足虾苗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生态育苗,虾苗质量稳定活力好。

此外,在养殖模式方面,从传统的土塘养殖到高位池养殖,再到工厂化养殖、集装箱养殖,基地进行不同模式的研究,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最优养殖方案。

当前,广东正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基地将加大海水鱼品种研发,积极参与智能化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的建设,唱响“海洋牧歌”。

做精做好  给渔业种子装上“中国芯”

南方农村报:习近平总书记首站考察的是水产种业,广大水产人群情振奋,深刻感受到水产天地广阔大有作为。您从事水产业30多年,在您看来,这将为水产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行业要如何抓住机遇做大做强?

陈丹:首先,我们要在水产种业发力。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基础。我们水产人要脚踏实地,打好水产种业基础,扎实推进水产种业振兴行动,把各个水产种苗研究透、研究深。另外我们要不断研发新品种,引进新品种,研发新的种苗技术,通过“良种+良法”的配套应用,实现育繁推产业化发展。

其次,我们要在现代渔业发力。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我们要抓住这一重大机遇,积极参与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动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农村报:振兴水产种业,做大做强水产业,基地将有哪些新的发展规划?

陈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水产种业,为我们发展指明了方向。20多年来,基地为中国水产业发展作出贡献,接下来,基地将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全力打造水产种业“中国芯”,助力中国水产业做大做强。

一是深化种业研究。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高水产种业良种选育、新品种研发创新能力,培育推广一批优质、高效的水产新品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聚焦规模化、工业化、食品化水产新品种研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完善研发装备。

二是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提高科研人员的培养质量,不断引进高水平的育种人才,提升主研发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加强与院士、专家团队、科研院校合作,合力开展育种攻关。

三是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引入国外新品种,加强国际高校和科研院所强强合作。积极“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

南方农村报:多年来开展水产种业研发,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陈丹:建设基地20多年来,首先最深的体会就是坚持。水产新品种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中兴1号”为例,9年时间才培育出来。只有经过时间的积累才会有收获。另外一个感触就是,要把这项工作做精做好,必须要专注和专业。再者,就是要有明确的方向。我们所做的事业是有未来的、有所作为的。我们研发一个项目,产生一个成果,形成一个产业,辐射一片地区,带动一方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此外,合作才能共赢。我们要加强和科研院所产学研融合,借助科研院所和专家的力量做大做强。

【来源】南方农村报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