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叔逵:杀死“癌王”的勇士不用刀

记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秦叔逵教授

正所谓:“十年磨一剑”。2022年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此版定稿时,距原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首次发布已过去了整整十年。自2015年版以后,这本被誉为我国肝癌规范化治疗的“教科书”每两年修订一次,如今已进化到了第五版。

2023年3月,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规范诊疗全国研讨会议在上海召开,《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全国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携百余位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出席。与会专家在回顾总结2022版《指南》推广和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亦启动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的再版更新工作。

在肝癌诊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肝癌诊疗规范化建设处于承前启后重要阶段的当下,《南方周末》携手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和罗氏制药中国,开启“十年回望规范路”专题系列,特别邀请到多位来自肝癌诊疗领域的著名专家和患者代表,分享躬身入局、砥砺求新的求索之旅,以及医患协力,成功回归正常生活的心路历程。

中国肝癌诊疗的漫漫长卷,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发展史,更是由外科、内科、介入、病理、影像、放化疗、中医药等各个学科的医学工作者共同写就的奋斗史。每个人的记忆故事都关乎生命、时间和爱,更是他们对实现“2030健康中国”的坚守和执着,为广大患者倾力以赴到最后一刻的永不妥协,也是作为精诚大医,对创新孜孜以求的探索。这里浓缩了他们在临床肿瘤学领域深耕的岁月,驻足回望,可心生鼓舞,而更多的答案会在未来之路上继续、延展。

是为序。

在《众病之王:癌症传》一书里,作者悉达多·慕克吉说,如果每一场战争都需要一个标志性战场,如果有一个实际地点能概括出20世纪70年代末的癌症战争,那一定是化疗病房。有报道总结过肿瘤专科的叙述,“化疗病房就像是战壕和掩体,死伤无数;进入病房,就像自动获得了进入疾病王国的公民身份。”

对于这个战场,秦叔逵教授非常熟悉。行医的四十多年中,他一直身处肿瘤临床的第一线,但是作为肿瘤内科医师,秦叔逵与“癌王”搏斗的武器并非手术刀,而是诊断、治疗与科研。

出身于杏林世家的秦叔逵,从小就受到了父母双亲的深刻影响,对于医学兴趣昂然,心向往之。成年进入了肿瘤学领域后,除了忙于临床实践,他还参与了开展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320多项,其中担任全球和中国的首席专家(Leading PI)牵头组织达150多项。多年来,许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大会上口头报告和专题讲座,以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在国际、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800多篇科研论文,包括《NEJM(新英格兰医学)》、《Science(科学)》、《Lancet(柳叶刀)》、《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和《JCO(美国ASCO临床肿瘤学杂志)》等顶级杂志……一项项重磅成果在世界肿瘤学研究的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留下了“中国智慧”。

秦叔逵深知,大医之道不仅仅在拯救某个特定病人的生命,而是要寻找方法去拯救所有病人的生命。

从柳叶刀到《柳叶刀》

生于医学世家的秦叔逵,是家族里第六代选择行医的人。

“我的父亲是外科主任,我的母亲是口腔科教授。”1982年,秦叔逵从南京铁道医学院以各课平均96.5分,总成绩全校第一名毕业,1985年考入第二军医大学攻读研究生,最终成为了一名肿瘤内科医师。

此后,秦叔逵一头扎进了肝癌的临床与研究中。我国是原发性肝癌的重灾区,全国人口不到全球的19%,但是肝癌的发病和死亡人数均超过全球的50%,且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12.1%,其中,晚期肝癌的自然生存期仅3-4个月。因此,肝癌一直被称为“癌中之王”,谈其色变。由于诊治棘手,研究极难,许多医生望而生畏,远离肝癌领域,但秦叔逵没有退缩,反倒是知难而进。

国内丰富的临床资源为秦叔逵的诊治研究提供了充分实践的机会。“1999年在美国安德逊肿瘤医院进修学习的时候,我曾问系里一位著名的美国教授,每个月诊治的肝癌病例有多少,他说大约有二、三十例。于是我跟他讲,我们在国内一天接触的病例都不止二、三十例。当时惹得这位教授颇为不快,根本不相信。2001年,他专程来到南京八一医院全军肿瘤中心访问,待了两周时间,临走时跟我说,第一没想到中国肝癌病人有这么多,第二没想到你们的诊治和研究水平这么高。”

秦叔逵将多年的临床探索,凝结成一篇篇学术论文,发表于《NEJM(新英格兰医学)》、《Science(科学)》和《Lancet(柳叶刀)》等权威医学杂志。

从手中无刀到《柳叶刀》,像是殊途同归,更像是某种生命轮回的隐喻。

从“跑龙套”到“弄潮儿”

“您是日本医师吗?”1993年,秦叔逵第一次跟随几位中国肿瘤学界的前辈专家参加全球规模最大的肿瘤盛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时,反复地被外国同行的这句问候深深刺痛。秦叔逵知道,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肿瘤学者鲜见于国际会议上的落后地位。

17年后,在芝加哥国际会展中心,汇集了4万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肿瘤专家学者,秦叔逵在万众瞩目中走向大会主席台上的发言席。这一刻,不仅让他成为ASCO成立46年以来,第一位应邀进行大会口头学术报告的中国专家;同时,他所作的关于“含奥沙利铂方案系统化疗治疗晚期肝癌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报告”,以科学的设计、翔实的数据和可靠的结论,翻开了肝癌治疗新的一页。

“过去我们一直是随大流,跑龙套,而这些年我们走到了前列,成了弄潮儿,为全球肝癌的诊断、治疗和研究提供了先进的经验。”跟随着吴孟超院士、孙燕院士和管忠震教授等前辈,秦叔逵及其团队一直在为中国肝癌药物治疗的创新研究不懈地努力奋斗。从2000年,参与国内肝癌领域的第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磁导向载体阿霉素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到近年来,公布的一系列肝癌新的药物研究,秦叔逵及其团队共参与肝癌研究近90项,其中担任全球或全国首席专家牵头65项。国内、外已经获批上市的肝癌新药或方案共有14种,秦叔逵及其团队参加了13种的临床研究,而担任首席专家主导的就有8种。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国内跟国外的肿瘤诊疗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差在哪儿呢?主要差在医疗水平的不均质,即在某些基层医院肿瘤的诊断治疗还不够专业,也极不规范。”

“实际上从2004年开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就提出要制定中国常见肿瘤诊疗实践指南,来规范临床行为,提高诊疗和研究水平。”那时,秦叔逵作为CSCO的秘书长,为推动规范/指南的制定奔波于欧美国家,认真学习,这为国家原卫生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指南》、CSCO发表《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以及一系列专家共识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这些年来,秦叔逵也一直致力于推动肝癌诊疗规范/指南的制定、更新与推广。他认为我国肝癌患者死亡率处于高位,肝癌疾病负担严重;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肝癌在发病原因、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临床表现等诸多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且医疗卫生体系也各不相同,《规范/指南》的定期更新兼具实用性和先进性。

2020年,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A+T)方案治疗晚期肝癌的关键临床Ⅲ期研究(IMbrave150)大获成功,成为首个有效延长晚期HCC患者生存的免疫联合治疗方案1,真正把HCC带入了免疫治疗的新时代。2022年1月21日,再次修订后的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正式公布,及时吸纳了新型免疫治疗“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A+T)方案”等创新药物的和组合新疗法,极大地助力于中国肝癌规范化诊疗的进步,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优的获益。2023年3月,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规范诊疗全国研讨会议在上海召开,与会专家在回顾总结2022版《指南》推广和实践的成功经验,同时全面启动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的再版更新工作。

 “如今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已经把肝癌‘癌症之王’的帽子给甩掉了。这5年来肝癌诊治和研究的进展,超过了过去50年的总和。在整个消化道肿瘤中应该是做得最好的。”秦叔逵如此地说。

战胜症顽疾的人

面对肝癌,临床医师和研究者们必须不断追赶癌细胞的脚步,更新药物和方案,如果稍有放松,哪怕只是片刻,战局的天平就可能会倾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秦叔逵们就是这样一群追赶癌细胞的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精力与癌细胞赛跑,去战胜顽疾。

上个世纪90年代,从哈尔滨血液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那里,秦叔逵深入了解了亚砷酸注射液(砒霜注射液)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显著疗效,受到启发,开始用于治疗中晚期肝癌中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取得单中心的优良结果。后来,在孙燕院士的指导下,全国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也获得了成功,由此2004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了亚砷酸注射液治疗晚期肝癌的适应证。

每个药物创新背后都离不开大胆的尝试与严谨的论证。1994年,秦叔逵率先将传统中药莪术提取物榄香烯注射液用于晚期肿瘤;1996年,又把蟾蜍提取物华蟾素引入肝癌的治疗;2016年,他又开展了淫羊藿制剂阿可拉定治疗肝癌的研究……秦叔逵一直在积极探索中医药在肝胆胰肿瘤领域的应用,努力去闯出一条现代中西医药结合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新路。

2021年12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源于中药淫羊藿的首个小分子免疫调节剂阿可拉定软胶囊上市,对此,秦叔逵表示,阿可拉定能够拯救仍饱受着病痛折磨的晚期肝癌患者,成为中医药学献给全世界的一份大礼。“经临床前的研究已经证实,阿可拉定可以介导抗肝细胞癌作用,通过直接结合作用于靶点蛋白MyD88和IKKɑ,降低部分炎症因子产生,下调炎症和免疫调节信号通路,并能下调甲胎蛋白(AFP),以此调节肿瘤微环境,通过以上的路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2023年4月16日,在美国肿瘤研究学会(AACR)年会上,首次公布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A+T)方案作为早期肝癌手术后辅助治疗的重磅研究(IMbrave050)的中期分析结果,可使HCC患者在根治性治疗(手术切除或消融) 后的复发、远处转移或死亡风险显著下降28%,获得成功。这是多年来全球HCC辅助治疗领域,首个报告阳性结果的随机对照、全球多中心的Ⅲ期临床研究2。其中,秦叔逵和中国团队又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征程,自天印方山起

行医半生,最让秦叔逵牵挂的依然是病人;用优势创新,以科技兴医,是这位与肿瘤搏杀了几十年的斗士矢志不渝的初心。

2023年底,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一座立足南京、辐射周边、面向全国,集临床诊疗、医学教育、科技创新为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将在天印方山下、秦淮河畔拔地而起。

在这座参照国家级医疗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标准设计和施工建设的专业医疗机构,秦叔逵已经出任首任院长,带领医护技和管理团队精准对标国家级医疗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以及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将高尚的医德、严谨的作风融入发展理念,坚持公益性,病人至上,质量第一,充分吸引整合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以一流的设备、精湛的技术、花园式的环境和科学的流程,为国内、外肿瘤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建设成为学科地位和综合实力位居国际先进和全国一流的国家级肿瘤中心。

展望新征程的未来,秦叔逵表示:“背靠天印山,面临秦淮河;系得天独厚,必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Finn R S, Qin S, Ikeda M, et al. Atezolizumab plus bevacizumab in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382(20): 1894-1905.
  2. IMbrave050: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With Adjuvant Atezolizumab Plus Bevacizumab for HCC. Available at: https://ascopost.com/news/april-2023/imbrave050-recurrence-free-survival-with-adjuvant-atezolizumab-plus-bevacizumab-for-hcc/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