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记者会实录

3月13日上午10点, 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

3月13日上午10点, 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 ,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

9点不到,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几百个座位就已经被记者占满。为了让自己更加“醒目”一些而得到提问的机会,记者们几乎都是“艳装”上阵,鲜艳的红色、黄色、绿色成为现场女记者服装的主基调,有的记者为了让自己更加与众不同,还特意增加了既鲜艳又显眼的披肩、围巾。在服饰上没有太多发挥空间的男士们也在领带、衬衫、毛衣上下起了功夫。

今年记者会的现场与往年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主席台上没有布置鲜花和绿植,桌面让人一目了然。

工作人员开始宣读记者会提问规则,原则上一个记者只能提一个问题。 

本次记者会由李肇星主持。

——【09:57

李肇星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我们高兴地邀请到温家宝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提问。现在先请温总理讲话。

温家宝:记者朋友们,早上好。今年的两会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也批准了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

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我记得在去年9月24日,我在纽约就讲过一句话,就是“信心要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那时,世界还是一片迷茫,我们对于金融危机的发展前景也看不清楚。

现在,时间过去不到半年,我们已经提出了一揽子应对计划。实现这个计划,我依然认为,首要的还是要坚定信心。只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我希望我们这次记者会能够开成一个提振信心和传播信心的会,我想这应该是每位记者的良知和责任,也是人们的期望。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欢人。我期待着明年中国和世界都会变得更好。谢谢大家。

——【10:05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请问总理,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府推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但是我们注意到,您的报告中并没有像我们预期那样 推出一些新的刺激计划,这是否意味着这一轮措施运作良好,未来还会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方案吗?此外,这4万亿中只有1.18万亿来自中央政府投资,如何保证 其余资金的来源?这4万亿里面有多少是原计划投资,又有多少是新增投资?

温家宝:你的问题很重要。就是一个传言和误解,造成了世界股市的大幅波动。其实,人们没有读懂中国所采取的一揽子计划的全部内涵,我需要借这个机会再扼要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经过半年的努力,我们形成的一揽子计划包括四项内容,就是大规模的政府投入、大范围的产业调整和振兴、大力度的科技支撑和大幅度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这四项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体现了我们计划的远近结合和标本兼治。

 第二,大规模的政府投入是最直接、最有力、最见效的措施。它包含着政府直接投资1.18万亿,这是指中央政府。也包含着通过投资项目的实施,吸引社会投资和民间投资,包括银行的信贷。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这1.18万亿完全是新增的。

今年,在我们的预算中已经落实5950亿。

第三,我们政府投入的1.18万亿主要用于民生工程、技术改造、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其他若干方面都不在这两年4万亿的计划当中。

比如我们减免税费实际将超过5000亿,达到6000亿;我们提高企业退休工人养老金的标准;对1200万教师实行绩效工资,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 增加农 民的收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我们将在三年内使用8500亿实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有这些资金都不在4万亿当中。

第四,我们新增的两年4万亿投资,有些项目确实是原来“十一五”规划当中的项目,比如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是经过充分论证的,是有准备的,我们要加快速度推进。不然的话,我们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确定这么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呢?

有些项目是新安排的,比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我们计划三年要解决750万户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240万户棚户区改造问题,这是新安排的。所有这些项目都是经过论证的,而且将会全部公开,全过程接受监管。

第五,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我们做了长期的、困难的准备,我们预留了政策空间。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准备了应对更大困难的方案,并且储备了充足的“弹药”,随时都可以提出新的刺激经济的政策。谢谢。

——【10:22】

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提问总理您好,我有两个问题想提问,中国现在已经变成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您怎么评价美国政府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措施?有些人认为,美国巨额的债务会导致美元贬值,您是否担心中国在美国的投资呢?如果担心的话,中国在分散投资风险的策略是什么呢?第二,您能不能保证中国不会让人民币贬值,至少在短期内不会让它贬值?中国会不会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资金支持?

温家宝:您的中文讲的真好,而且您一连就提了三个问题。

中国确实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我们十分关注美国经济的发展。奥巴马总统的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