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出海,何以陷入“印度制造”的漩涡?

“从2014年开始,阿里、腾讯、小米等互联网企业都对印度市场抱有很大期望,一些制造业企业也认为印度是全球市场中非常重要的板块。” 

2019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印度出现了明显的保护主义。莫迪政府开始追求绝对贸易顺差,由向东融入亚太转而向西联结美欧。

在“印度制造”的重点产业手机和电子元件行业,不愿在印度投资建厂的手机品牌只能缴纳超额关税作为进场费,印度相关产业激励计划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外资在印度投资建厂,在短期内培育出完整的手机产业链。

“国内将我们‘改革开放’的概念套用到印度身上不太合适。印度长期以来施行的都是市场保护政策。”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张玥

当地时间2019年8月20日,印度古尔冈,顾客们在的一家小米商店体验小米智能手机。2022年4月30日,印度冻结小米科技印度私人有限公司555.127亿卢比(约合48亿元人民币)的账户资产,称这家小米全资子公司违反印度《外汇管理法》,非法向境外机构汇款。(视觉中国/图)

当中资出海遇上“印度制造”,中国企业还要走过多少弯路?

近日,比亚迪取消了10亿美元新建印度厂房的计划,还被以“税费缴纳不足”为由要求补缴7.3亿卢比税款(约6350万元人民币)。此前不久,小米被印度当局扣押555.1亿卢比(约48亿元人民币)。走高端制造路线的富士康宣布退出合作,准备另起炉灶。还有诸如世界500强纬创,被印度本土巨头塔塔集团收购。

2014年担任总理后,莫迪提出“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计划,宣布要将印度打造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拉动外资投资(FDI),是推动制造业增长、实现该计划的有效手段。

中资企业闻风而动。9年后,已有一批企业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

主要原因是印度政府正不断提高外商投资的门槛。据路透社等媒体报道,印度政府8月3日发布通知,将限制笔记本、平板电脑和PC的进口,以推动本地制造业发展。这部分产业约占国家年进口总额的1.5%,其中一半来自中国。印度政府此前也曾对手机等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以此保护本地制造业。

“印度制造”似乎是高开低走了。

该计划至今9年,仍未明显提升工业占印度GDP的比重,也没有改变国家依靠内需“单腿走路”的经济困境。

一方面,印度国内土地、税收、劳动力等结构性改革无法持续推行,让莫迪政府难以在印度全境复制古吉拉特邦的成功。

另一方面,自身复杂的营商环境、地缘政治的急剧变化,也让不少中资企业在印度的投资“如履薄冰”,罚款、被禁、出走的案例屡见不鲜。

“蜜月期”

智象创始人胡剑龙的公司原先设在班加罗尔,一座有“印度硅谷”之称的新兴城市。

智象是一家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咨询和本地化服务的企业。自2020年疫情后,他关停了那里的业务。

“从2014年开始,阿里、腾讯、小米等互联网企业都对印度市场抱有很大期望,逐步进入印度,不仅是互联网企业,一些制造业企业也认为印度是全球市场中非常重要的板块。”胡剑龙回忆。

中企对印度的信心,主要源于总理莫迪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经济改革。“邦”等同于中国省的概念。这个地处印度最西面的邦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多个贸易港口,

莫迪1950年生于古吉拉特邦,他自称是“茶农之子”,从2001年开始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相当于中国的省长)。在这期间,莫迪大力推进电力、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制造业,设立发展投资特区和经济特区,并通过土地、税收等优惠措施来吸引投资。

“要想富,先修路”,通过引入外商和政府基建来带动经济发展,这是中国企业熟悉的故事。于是在2014年之后,中企赴印出现井喷。

《人民日报》报道,2014年—2016年,印度已经成为中国对主要经济体投资增速最快的国家。2016年,中国对印度投资10.63亿美元,是2015年的6倍多。截至2016年底,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额累计超过48亿美元,而在2014年前,这一存量仅为24亿美元左右。

小米、华为等手机品牌正是在2014年先后进入印度市场,庞大的年轻消费人口吸引了众多中国企业。

时任小米印度总经理马度曾向媒体表示,“2014年小米公司进入印度,最初只有3个人,3年内就发展到了15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