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后,防大疫

此轮洪灾中,部分地区水位很高,厕所、牲畜棚圈被水淹没后,人和动物的粪便、动物的尸体都可能污染水源,或是进入家庭污染食物。为避免灾后疫病流行,河北、吉林、黑龙江多地已开展疫情防控行动。

2000年到2010年之间,全球多个国家(地区)在洪灾后曾暴发传染病,最常见的是腹泻、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洪灾后的传染病主要分为三种传播类型,分别是水源性/食源性传染病、病媒传播疾病和空气/接触传播的传染病。

一旦出现呕吐、腹泻、腹痛、发热,或进食困难、脱水表现,需及时就医。如果家庭内或是共同进餐、饮水的人都出现了类似症状,就要考虑食物或水源被污染,需及时上报,由专业部门来调查处理。

责任编辑:曹海东

洪水过后存留大量淤泥、生活垃圾,易造成环境卫生风险。2023年8月6日,北京房山青龙湖镇辛开口村,工作人员在河道旁进行灾后消杀。(易海菲 中新社 视觉中国/图)

华北洪水刚退,东北洪峰又起。

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向东北转移后,吉林省、黑龙江省多市经历暴雨、洪水冲击。随着部分河流水位回落,受灾人员解困,灾后防疫正成为新挑战。

2023年8月4日,国家疾控局发布《洪涝灾区环境卫生处置与预防性消毒指引(2023版)》,从灾后生活饮用水卫生保障、村落和场所环境卫生处置、个人住宅的环境卫生处置、个人健康教育与防护等方面为灾后环境卫生清理与消毒工作做出具体指导。

洪涝灾害易造成疫病流行,主因是水和食物受到污染。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此轮洪灾中,部分地区水位很高,厕所、牲畜棚圈被水淹没后,人和动物的粪便、动物的尸体都可能污染水源,或是进入家庭污染食物。

为避免洪涝灾后疫病流行,河北、吉林、黑龙江多地已开展疫情防控行动。

8月5日,黑龙江省疾控中心发布提醒,为做好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防止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的暴发,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应根据传染病预防的需要,对洪涝灾区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清洁卫生与预防性消毒工作。

同日,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在全省防汛工作视频调度会议上强调,要及时组织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全面做好消杀防疫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8月7日,吉林省舒兰市开原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目前当地洪水已经下退,当地村民仍位于集中安置点,有关单位正在开展灾后防疫工作,包括清理灾区的垃圾和积水、对村内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对被淹死的畜禽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等。

保卫水质

洪灾后,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是重中之重。

南方周末记者从东北受洪灾影响严重的某市供水中心获悉,受连续高强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