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超谈地理学家段义孚:把宇宙作为游乐场超越孤独

当孤独成为整个社会的“症候”,“想想陶渊明和段义孚的遭遇,虽时代和环境不同,但陶渊明所构想的桃花源不就是段义孚构想的宇宙游乐场吗?没有人能夺走他们的‘自在之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在之地’”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晚年的段义孚曾回到祖国,在长城留影(段义孚自传《我是谁?》/图)

2023年8月,在地理学家段义孚去世一周年之际,他的自传中文版《我是谁?》出版,这位一生有诸多迁徙经历的学者在开篇即说,“我在很多意义上都是无根的人,我年轻时从未在一个地方住满过五年。”

段义孚1930年出生于天津,幼年曾生活在重庆,早年随外交官父亲段茂澜出国,到过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地。他在1951年入美国伯克利大学读研究生,1957年获博士学位,后来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奠基性学者。2022年8月10日,段义孚在美国逝世,享年92岁。

(段义孚自传《我是谁?》/图)

六十多岁时,段义孚在自传中回首人生,“我的‘家’换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天津、南京、上海、昆明、重庆、堪培拉、悉尼、马尼拉、伦敦、牛津、巴黎、伯克利、布卢明顿、芝加哥、阿尔伯克基和多伦多。在社交方面,我也同样无枝可依,我一直单身。一个家庭算是一片可以移动的旧土,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但我与它无缘。”

“作为一个寻不到根的人,我天生就该自我审视。”段义孚写道。

在自传中,他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提及亲历的世界大事,仿佛是他在办公室工作时窗外的白噪音:战乱时期的重庆,睡不着的晚上,他在堂屋穿行,给父亲的同事朋友递烟,周恩来是其中之一;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反越战运动中,他在校园里继续读书,发觉自己实在不适合学数学。那些战乱艰险、多国辗转、身份转换,他只是轻轻带过。

在同时代的地理学家专注于逻辑实证主义的空间分析时,段义孚感兴趣的是人与环境的情感纽带,由此开创了人文主义地理学。他最有名的学术著作《恋地情结》影响了西方学界,以人的生存为核心,阐释客观的地理环境与人的主观性情的关系。《逃避主义》源于他去迪士尼梦想主题乐园时,想到的是逃避,而幻想乐园的普遍性又能延展到农田与城市。《制造宠物》中他探讨了嬉戏性支配的心理学,这是一种运用权力的特殊方式,其结果是人类制造了宠物。

逃避、依赖、恐惧等这类人们往往避而不谈的情感话题,被段义孚在作品中大胆、周密而广泛地演绎。“我的方法是描述性的。目的是指点、对照和阐明,建议重新观察世界的可能方式,而不是分析、解释,得出肯定的结论。”他在研究中探讨着人类依恋地方的性质,对自然与景观的态度中的恐惧成分,还有在日益撕裂的空间中发展出的世界观和自我意识。

2012年,当段义孚获得地理学界最高奖——瓦特林·路德国际地理学奖时,评委指出,段义孚超越客观的论断,揭示了在传统社会科学模式中多层次的主观性,并且提醒大家批判性地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思想和生活。

在《逃避主义》中,他表示写这本书有两个主要目的,即提供一种不同寻常、富有成效的视角来认识自然和文化,同时希望能用这本书说服读者,“特别是那些读过太多悲观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