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诗人杜甫与他的追随者:跨越时空的心心相印

杜甫采用了同代人少有的实录的方式,记录了大量与正史能够互为佐证的片段,例如《秋雨叹》,杜甫在天宝十三载的那个秋天,采撷不被一般诗人所注意的经济活动为诗歌材料:“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如今,这两句诗成为研究唐代气象史和经济史的佐助材料。

责任编辑:陈斌

杜甫是个乱离诗人,他一生辗转流离,常常寓居、借宿于亲友的屋檐之下,甚至于他的诗文集的命名《杜工部集》,也体现了这种流浪借宿的色彩。所谓杜工部,是“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的简称。在唐代,检校+某官,大多数是作为一种暂且假借为这一职称的意思,并不是实际的职务(尤其节度使泛滥的唐中期之后)。公元759年,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杜甫从秦州南下流亡成都,他的友人严武用这种方式给予杜甫一定的政治待遇,这一假借的官衔也成为杜甫一生最高的官阶(从六品上)。

自到成都开始,流寓草堂的杜甫,生命只剩下十年左右的时间,今天流传下来的五分之四的杜诗,都是他在生命的这最后十年所创作,一方面,杜甫的身体在疾病的侵蚀下日渐衰老,另一面,他的精神却在熊熊燃烧,滚动出愈加灼烫的诗篇。

创作之外,杜甫的另一件大事是回家: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件事在他生前没有完成,他越下襄阳,离家乡的路却越来越远。大概在公元770年冬,杜甫在一场大雪中,死在了湘水流域的耒江上。

杜甫诗集的由来及特点

和唐人大多数别集一样(别集,指个人的著作汇编),杜甫的诗集是他死后由别人收集编撰而成的。但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杜甫诗集整个收录的过程中,体现出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是自发性和持续性。唐代的书籍活动大都由朝廷发起,很多诗人的别集是出自皇帝的意旨,比如《王维集》。但杜甫的诗歌是由真正热爱他诗歌的追随者所收录完成的。润州刺史樊晃在杜甫死后的一年不到时间(大历六年)就编成了第一个杜甫别集《杜工部小集》,在序文中,樊晃说,当时杜甫的诗文在江汉地区已经流传:“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但由于这些内容并不是杜诗之精华,“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公之戏题剧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出于这个使命感,樊晃开始了小集的收录。在完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