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数字普惠,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建行以新金融理念为引领,聚焦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普惠金融客户群体融资难、融资贵等社会痛点问题,重塑普惠金融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将“数字”与“普惠”有机结合,持续丰富产品服务供给,促进金融服务更广泛、更深入、更公平地惠及更多人。

商业银行如何为“金融弱势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被称为“世界性难题”。因为金融弱势群体的信用风险相对较高,银行要兼顾服务成本和普惠效率并不容易。

以小微企业为例。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发展,但这又很难完全归咎于金融机构的不作为。究其原因,一是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存在较高的信用风险。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存活周期不超过3年;二是传统模式下,银行通常以财务状况评判企业信用,而小微企业财务报表不规范,导致银企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以看清、评价企业。

然而,伴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公平性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6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金融监管机构陆续出台普惠定向降准等政策措施,并从组织机构建设,普惠贷款增量、增速等方面,对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市场有需求,政策有倡导,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不仅成为商业银行贯彻落实党中央政策部署的应有之举,更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商业银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作为担当。

建行于2018年率先启动普惠金融战略,聚焦小微企业融资痛点难点,主动变革与创新服务模式,加大供给,下沉服务,探索普惠金融新模式。

提升客户洞察力

面对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建行重构金融逻辑、方法和路径,围绕替代性数据推进数据集成建设,完善数据交叉验证,持续提升客户洞察能力。

建行加强与政府机构合作,从最开始的税务数据,进一步融合小微企业、企业主行内信息与人行征信、工商、司法、海关等40类、3000余个数据项。

加强与第三方商业数据主体合作,特别是针对个体工商户等下沉市场的长尾客群,在同业中率先与银联开展数据合作,扩充商户经营数据来源。在充分收集分析数据基础上,形成信用评价要素,建立小微企业评分卡模型,实现对小微企业偿债能力的多维快速评价。

同时,进一步拓展数据应用场景,围绕客户营销、申请准入、贷款审批、额度计算、预警监测、催收处置、续贷管理、经营管理等八类场景,建立140余个数据模型,持续完善以数据为主要生产要素、以模型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数字化线上化普惠金融经营模式。

以“云税贷”为例。2017年,建行首家与国家税务总局签署合作协议开展银税互动合作,率先在全国市场推出全流程线上办理的“云税贷”,根据纳税记录为按时足额、诚信纳税的小微企业群体提供信用贷款,实现以税换贷,贷款额度最高可达500万元。

扩大产品供给谱系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短、小、频、急、散”的特征,建行发掘数据、分析需求,创新产品,继而建立数据、场景、客群三维驱动的产品创新模式,实现按需定制多样化信贷产品。

结合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涉农客户、供应链上下游客户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研发“小微快贷”“个人经营快贷”“裕农快贷”“交易快贷”“善贷”等产品体系。

针对长期以来困扰银行和企业的“抵押难”“担保难”,并相应带来的“融资贵”问题,在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建行构建“信用快贷”子产品。目前建行信用贷款客户占比超60%,贷款可得性大幅提高。

针对经过一定成长、需求金额相对较大的客户,建行依托大数据技术对客户经营和抵押物的综合分析构建“抵押快贷”子产品,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

针对经营特征、业务场景、所属行业、风险特征相似或处于同一产业集群、商圈、商务楼宇等的客群,创新“善营贷”“善担贷”等“善”系列产品,建立定制化信贷服务方案。

积极联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创新批量银担合作模式。除此之外,还研发了“质押快贷”“平台快贷”等子产品,针对细分客群提供相匹配的适需服务。

打造平台经营模式

小微企业不仅面临融资难、融资贵,且融资过程耗时长、效率低、体验差。对此,建行在银行同业机构中首家创新推出“建行惠懂你”手机移动端融资及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掌上指尖便捷办理,推动资金迅速直达企业。

借助手机终端,实现无接触7×24小时服务,突破物理空间和时间限制,支持客户自主申贷、自助办理,客户平均点击10余次即可完成“用户注册—企业认证—精准测额—贷款申请—发放贷款”等步骤。

自2018年9月推向市场至今,“建行惠懂你”已迭代三个版本,在解决融资难题的同时,跳出金融做金融,通过生态建设解决小微企业咨询难、投资难、创新难、盈利难等系列问题。

2022年推出3.0版本优化多维产品布局,在核心信贷服务功能迭代基础上,将普惠服务从“融资”环节向客户全经营场景扩展。引入财务管理及咨询服务,为企业“融智”赋能。引入物流快递、法律等服务,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创新企业社区,全新打造企业名片和名片地图功能,推动产供需精准对接,促进社会生态撮合。截至2022年末,“建行惠懂你”平台访问量达2.08亿次,认证客户近900万户,授信金额突破1.6万亿元。

构建智能风控体系

小微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弱,缺乏有效信用记录,风险状况难以有效评估。建行以智能风控带动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实施风险主动管理、过程管理和预期管理,将关键动作及管理要求纳入系统自动控制,减少人为干预,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通过全面风险监控预警平台、普惠金融运营管理平台、小企业贷后管理工具等,从客户准入、产品精准适配,到风险预警、实时监测等全过程跟踪,建立企业级底线排查拒险、智能反欺诈阻断排险、场景模型选客识险、多维额度管理控险、监测预警避险、催收处置化险等“六位一体”风险管控体系。

在此基础上,完善普惠金融协同风险管理机制,持续开展重点机构、行业、产品质量监测。结合市场及客户变化情况,优化迭代小微企业评分卡、反欺诈模型、预警及催收管理工具等,提升风险管控水平。近年来,普惠金融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切实做到了有情怀、有能力、可持续。

拓维综合服务场景

建行将发展普惠金融业务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抓手。在供给侧破解融资难题的基础上,主动搭建共享赋能的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大普惠、新普惠”建设。

2018年建行推出“劳动者港湾”,将营业网点向社会开放,打造出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等户外劳动者提供歇脚、喝水、上厕所的便利空间。

同年,建行研修中心揭牌,主动推进金融启蒙,提供以经济金融知识为主的培训学习服务,“金智惠民”工程荣获全国总工会“互联网+普惠服务”最具影响力平台奖。

助力乡村振兴,拓展“裕农通”村口服务生态。广泛连接乡村社会资源,与村委会、村口超市、卫生诊所等,合作共建普惠金融服务点,为村民提供基础性金融服务,把银行“窗口”搬到“村口”。

研究发布普惠金融蓝皮书、建行·新华普惠指数,全面刻画小微企业运营态势与普惠金融发展状况。

创立创业者港湾服务平台,为科创企业、创投公司、科研院校、孵化机构等创新创业者提供创业孵化、信贷融资、创投服务、辅助培训、产业对接等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目前已推广至25个省市,为2.8万家企业提供信贷支持460亿元。

履责模式与经验总结

建行普惠金融贷款客户及贷款余额增长趋势

截至2022年末,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2.35万亿元,普惠金融贷款客户253万户,不良率保持在1%左右。建行已成为市场上普惠金融供给总量最大的金融机构,明晟ESG评级认定建行普惠金融服务居全球领先水平。从发展历程和成效看,建行普惠金融实践呈现出以下特点:

建构普惠金融战略体系,完善业务发展保障机制。建行2018年5月启动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专业化的组织体系和机制,在大银行中率先成立普惠金融发展委员会,总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全行各一级分行、地市级二级分行均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将普惠金融纳入分行KPI考核体系,针对贷款业务、客户增长等配置专项激励费用,出台专门的尽职免责办法,实施差别化责任认定机制等,激发基层服务积极性。

借力数字化手段破局突围,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建行纵深推进新金融实践,发挥普惠金融科技属性和普惠属性,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金融科技手段,深化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打造“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的数字普惠新模式,以不断精进的数字化手段,有效破解了传统模式下普惠金融面临的客户风险管控难、产品服务少、服务成本高、覆盖范围窄等难题,促进信贷资金“精准滴灌”和穿透落地,大幅提升普惠金融覆盖面和服务效率。

延伸综合化服务生态,探索商业银行履责新模式。建行将普惠金融所蕴含的公平、共享、可持续的理念落实体现在金融服务的方方面面。比如开放营业网点资源,为户外工作者提供便利;提升乡村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助力服务乡村振兴;共享金融知识资源,促进全社会金融素养的提升。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生态延展与扩容成为建行以新金融理念践行社会责任的有效路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