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团:使命驱动,追求商业之上的价值

阿里巴巴从成立伊始便是以解决贸易、信任、物流等社会问题来实现自身业务的发展,同时鼓励通过平台模式凝聚社会力量,来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2021年,阿里巴巴将ESG确立为长期发展战略之一,倡导负责任的科技,并将自身的商业发展,和企业所处社会的可持续未来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探寻商业之上的价值。

建立广泛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的善意是可持续发展最大的底层逻辑。科学的社会责任观应是企业基于自身能力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在商业模式中找到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点,将社会责任与经营之道长久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基业长青的期待出发,企业社会责任观的设立需要平衡长期与短期的利益管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履责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短期内可能会有很多投入。为了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企业需要关注并处理好与环境、社会的关系,以及长期治理面临的问题。而社会责任观的落实,需要在企业内外部形成统一的判断标准和行动路径,通过制度建设、运用科技创新、联动行业协作,实现企业责任与社会需求真正意义上的同频共振。

阿里巴巴“通过汇聚多方力量来探索成体系、可规模化、符合公共利益的协作解决方案,并从中获得自身穿越挑战周期、创造更大的商业和商业之上价值的机会”,给出了企业责任与社会需求相融合的实践样本。

探索:树立科学的社会责任观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之初,正值中国申请加入WTO之际,阿里巴巴提出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从此奠定了企业责任与社会发展命脉相关的价值基调。这一使命在企业24年的发展中一以贯之,在公益、乡村发展、扶贫济困等领域提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公益”,不断完善社会责任体系。

2006年,阿里巴巴创立第一个公益计划“爱心宝贝”,当时是为不幸罹患绝症、身处困境但自强不息、感动了无数网友的“魔豆宝宝小屋”(卖家周丽红)筹款。随着互联网公益的发展,“爱心宝贝”升级为“公益宝贝”,如今的公益宝贝已经成为阿里巴巴平台商家直接参与公益的一个平台化产品。

2010年,阿里巴巴在企业内部成立了“公益幸福团”,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拥有相同公益愿景的员工结伴从事公益活动。从第一个幸福团诞生到现在,涵盖了自然环保、动物保护、辅助老人和弱势群体、儿童教育等诸多重要领域。

2011年,阿里巴巴宣布将每年营业收入的千分之三作为专项公益基金,并成立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2014年,阿里巴巴启动了“千县万村”计划,为城乡之间搭建农产品和数字产品的通道。

2015年,阿里巴巴向全体员工发出了“每人每年完成3小时公益志愿服务”的倡议。“3小时公益”此后成为阿里人每年一定会实现的公益“小目标”。

至此,阿里巴巴形成以阿里公益基金会为依托,用“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技术的手段”,将解决社会问题融入到商业模式中,倡导人人参与的履责模式。在企业内部,通过机制的设计建立起人人公益的文化,激发和助力员工广泛参与公益行动;成立“公益幸福团”,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员工结伴从事公益活动,用制度来保障“人人公益”的责任践行。同时,发挥平台的聚合优势,将社会责任观逐步扩展到参与者生态,探索应对多元化社会的挑战。

2017年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成立,计划5年内投入100亿元,在教育脱贫、健康脱贫、女性脱贫、生态脱贫、电商脱贫等五大方向上,探索“可持续、可参与、可借鉴”的互联网脱贫模式,并以技术和平台的力量,撬动更多企业、机构和公众参与脱贫攻坚。

2019年,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宣布了“新六脉神剑”价值观,并更新“追求成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的企业使命。企业指出,“无论环境如何改变,我们对使命的坚持不会变,对愿景的坚信不会变,对价值观的坚守不会变”。

2021年,阿里巴巴宣布:在继续保持投入、巩固乡村脱贫成果的基础上,接下来将更进一步,从科技振兴、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三个方向推出助力乡村振兴的“热土计划”,并将“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全面升级为“阿里巴巴乡村振兴基金”,全面保障“热土计划”各项举措不折不扣,确保成效。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社会公正等问题日益严峻,ESG已成为企业、政府和公众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从联合国制定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到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顶层政策倡议,再到企业ESG行动蓬勃兴起,全球社会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21年底,阿里巴巴将ESG确立为长期发展战略之一,社会责任观更加关注全球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问题:致力于做一家长期提升人类福祉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让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科技企业。同年,阿里巴巴发布《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是国内互联网科技企业响应国家“双碳”战略行动的首份碳中和报告。

2022年,阿里巴巴发布首份《2022阿里巴巴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ESG)报告,提出“ESG意味着创造商业之上的价值,它既为解决一系列全球性挑战提供了行动框架,也是阿里巴巴走向102年的重要基石”。企业倡导负责任的科技,并将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所处社会的可持续未来紧密结合起来。同年,阿里巴巴成立了科技伦理治理委员会,致力于推动新时代下的科技为善的责任理念。

历经24年的发展,阿里巴巴履行社会责任从慈善事业、技术公益、社会责任等阶段发展到了全面拥抱ESG的新阶段。在社会责任观、制度与举措、信息披露等方面,不断迭代升级,在提升自身治理能力的同时,也推动了行业履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认知:寻找商业之上的价值

社会责任观的确立,离不开“企业自身能做什么”和“社会需要企业做什么”两个命题。社会责任观的界定充满挑战,企业要找到可持续发展与时代需求的结合点。

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就是通过缓解社会的挑战、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如今,在阿里巴巴的数字化平台上,活跃着超过13亿的消费者以及上千万商家和合作伙伴。如何与这些相关方共同建设一个绿色、可持续的新商业生态,共同创造商业之上的价值,是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

在2022年,阿里巴巴提出了新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即追求“商业之上”的社会价值。“商业之上”不等于“商业之外”,要在不脱离主业、不脱离核心商业思考的基础上探寻超越商业的追求。企业认为,承担社会责任、运用科技创新、推动参与者生态,是规模化缓解社会挑战的必由之路。“汇聚多方力量来探索成体系、可规模化、符合公共利益的协作解决方案,建设以前沿科技驱动、对社会负责的商业和生活生态”,是现阶段阿里巴巴对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最新注解。

2023年阿里巴巴集团发布的《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2023)》中,披露了一年来的社会责任工作进展。报告显示,在系统性实施ESG七大战略方向的第一年,阿里巴巴ESG行动有显著进展:全集团自身运营净碳排放和价值链碳强度实现“双降”,在乡村教育、适老化、无障碍、乡村振兴等诸多领域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与此同时,ESG正成为改革后阿里巴巴与业务集团之间的价值纽带。

标准:设定可量化可衡量的目标

科学的社会责任观不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建立可量化可衡量的目标、设立治理架构和机制、培育责任理念和文化,形成企业内外部一致的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为了保障社会责任观落地,履责实践需要与商业模式相结合,并以组织(社会责任部门、公益基金会等)为物质基础和运行载体,以资源(资金、人力等)的投入为能力保障,以治理机制和管理考核为实施的举措和手段,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阿里巴巴通过多样化的沟通和信息收集,不断感知和识别自身运营、价值链和平台生态体系中与社会需求相关的重要议题,并针对优先级高的议题,设定基于科学和商业实际情况且具有雄心的具体行动目标。比如在2020年提出自身运营、价值链和平台生态三个层面的减碳目标,在2021年提出努力促进董事会构成的多元化和独立性等。

在具体议题的目标设定和规划方面,企业把减碳目标的实现、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科技伦理等核心议题与业务紧密融合,力图让社会责任战略成为业务发展的新引擎;尊重复杂多元的商业生态中不同业务单元所处的行业和发展阶段的特色,来确定其优先行动的ESG议题方向;针对高优先级的综合性议题(例如气候风险与机遇),成立了跨部门的工作组协同开展评估和规划。

可持续发展挑战涉及到大量的利益相关者,各方在不同可持续发展目标上的诉求往往交错难分。为此,除清晰的政策导向,还需在发展的前提下,与各方有意愿参与且受益的市场机制紧密结合,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才有可能真正缓解挑战。

阿里巴巴通过多渠道帮助遍布全球的员工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社会价值观、ESG战略和行动,力图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ESG的拥抱者和践行者;管理层把ESG整合到自己的目标和关键结果(OKR)管理体系中,让高标准的ESG目标成为核心业务单元的重点事项并开展考核;建立了ESG数据管理体系,来衡量和管理相关目标的实现进展。

阿里巴巴和价值链上下游的商业伙伴们协同联动,共同促进商业生态的可持续创新和转型。一方面把更高的可持续标准引入到业务中,从更绿色、安全可信的云计算、AI和物流服务,到更多样、包容和可信的消费体验,为客户与合作伙伴提供更多的可持续选择;另一方面也设定了供应商ESG行为准则,激励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共同促进可持续实践。

路径:将责任理念融入商业运营

科学的社会责任观需要融入企业治理的相关制度和举措中,成为企业治理机制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灵魂,而企业治理机制应成为社会责任观的物质基础和运行载体,共同促进商业行为中相关方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效率的提升。

阿里巴巴通过包括确定战略定位和目标、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商业设计、积极推动商业生态的协同变革、放大平台科技公司赋能社会责任的影响、做好互补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慈善,来规划、实施和递进阿里巴巴的ESG战略目标。

阿里巴巴设立了三层的可持续发展治理架构推进ESG的实施,包括董事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集团管理层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和连接各业务单元的ESG工作组。

阿里巴巴通过与消费者、员工、股东、投资者、政府机构、合作伙伴、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广泛沟通,结合社会面临的最迫切挑战,以及阿里巴巴自身的特色和能力,尤其是致力于充分发挥平台企业的特色,确定了与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及中国的核心发展政策高度契合的七个长期战略方向作为核心社会责任(“阿里巴巴ESG七瓣花”):

• 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 以人为本,尽力让员工、合作伙伴和社区里的每个人,平等、包容、有尊严地发展;

• 用科技向上向善的力量,带来更美好的数字生活;

• 通过科技和商业创新,为实体经济中的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创造更多成长机会;

• 让弱势群体和相对欠发达地区共享技术红利,助力社会更加包容、更有韧性;

• 用创新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建设人人公益;

• 构建信任体系,保护好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阿里巴巴作为数字平台,能够触达和连接大量、多元的参与者。通过科技普及,帮助各方参与者履行社会责任,从而规模化地推动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系统转型,把数字循环商业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做到实处。通过建设普惠、高效的平台,帮助创造和支持数千万的工作机会;通过设立“范围3+”这样的基于平台生态的、超越价值链的减碳目标,尝试带动上亿消费者和无数中小企业参与绿色循环经济;还与跨行业和地区的多元利益相关者一起,交流和分享创新经验,共同发起可持续的标准设立、政策倡议及其他集体行动,推动在中国及全球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变革。

科学的社会责任观包括社会责任认知论、标准论和方法论。随着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断深入,保障社会责任观落地实施的路径方法、管理评价等也要随之不断优化和改进。阿里巴巴在发展中探寻商业之上的社会价值,让企业价值观为商业设计指引方向并与平台业务紧密结合,将责任理念落实于ESG的规划、管理和实施中,用治理架构、规章制度和技术能力助推责任落实,形成了企业责任和社会发展的融合与共振。

阿里巴巴在发展中探寻科学社会责任观的案例,佐证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科学社会责任观,用社会责任观为商业导航,用责任理念推动企业内外部治理,不但可以提高企业治理机制的效率和效果,同时还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社区的和谐和社会的进步。只有企业广泛凝聚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各方共同的信任和协作,形成合力,才有可能寻找创新性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只有商业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企业才有可能走得更为长久。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