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馆不得强制“刷脸”,守护“人脸安全” 有了最小存储原则 

2023年8月8日,国家网信办就人脸识别新规向社会征求意见。新规提出, 除非法定条件或者取得个人单独同意,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者不得保存人脸的原始材料。

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了六千余件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案件。

“如何确保国家机关进行采集人脸信息是严格限定在履行法定职责法定义务的范围内,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细化规定。”

责任编辑:钱昊平

2023年8月8日,国家网信办公开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人民视觉/图)

2023年8月21日,郑晓出门办事,意外发现“北京健康宝”小程序已更名为“京通”,成为政务服务平台,但要想登录,“刷脸”是第一步。

位于登录界面右下角处的《用户服务协议》及《隐私政策》中提到,京通小程序由北京市大数据中心建设并运营,仅负责提供用户访问各个政务和公共服务的渠道,用户只能选择人脸识别验证方式注册登录,以保护账号安全、满足网络实名制的相关要求,这些被收集到的信息将储存在北京政务云中。

这不是“政务云”第一次和“刷脸”联系在一起。2021年12月,北京天通苑等5个地铁站曾提出试点“刷脸进站”,乘客的照片会被上传至北京一个安全级别极高的政务云系统。

北京地铁公司这一规划也引发一众热议。采集人脸信息的边界在哪?收集到的信息又去向何处?人脸信息采集过程中意外泄露所产生的安全问题让很多人为之担忧。

事实上,2021年8月通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二条有规定,对于人脸识别这样的新技术,国家网信部门应统筹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标准。

两年后,2023年8月8日,国家网信办公开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下称“新规”),首次提出收集超1万人人脸信息需到所属地级市以上网信部门备案,未经同意不得保存人脸原始图像材料等细化要求。

根据新规,宾馆、银行、机场等经营场所,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的,不得强制个人接受人脸识别技术验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