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诗——读《全沉浸末日脚本》 | 初中组二等奖

作者: 尹一伊 学校: 嘉汇中学

第三届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初中组二等奖

作者: 尹一伊

学校: 嘉汇中学

指导老师: 徐凯

我在诗中做了一个梦。

我梦见世界是宇宙边缘一颗游走的灵魂。我梦见世界死亡的末日,从生到死所有的荣耀,劫难与无知;我梦见所有古今中外的诗与文字,薇薇安摄像机中的十五万个瞬间;我梦见世界中,生活中琐碎的思考,求生求死在睡眠与死亡的奇点达成统一境界……

与这如梦般的意境邂逅是在一个阴雨天,我进了街角的书店躲雨,却在一架子封面斑斓 的书中一眼认准了它——黑色的书封与格外前卫的名字,让两个同样充满迷思的灵魂在破碎 的诗中相遇。翻阅《全沉浸末日脚本》的目录,“末日””“无限”“恐慌”“死亡”等词映入眼帘,与其他诗人截然不同的笔调吸引我向下阅读,至物种灭绝,至太空垃圾成灾,至世界末日……至第四篇章,我不禁生疑:

你是否恐惧死亡?你是否恐惧坠落深渊,长梦不醒?

黑白的诗集中全无色彩,插图总是一个孤独的人。让我想起某天与朋友谈话,谈到我们与自己和解。“和解”一词极抽象,而诗却很好地诠释了它:“我向睡眠学习死亡,愿死亡像睡眠一样自然。”每个繁忙的日常中,我们总是轻松地进入睡眠,不带任何烦恼,我们常常这样想着:睡眠即解脱,一觉醒来就是天亮。而死亡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只要一生充实,就能坦荡地走进那座坟墓。死亡从来不是黑,只是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们把它当作愧疚;死亡从来不是深,只是世人纷繁的恐惧将它描黑成深谷。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仅仅源于自身,若是不去远望人生尽头的死亡,脚踏实地走过人生每一个春天,何尝会有恐惧呢?“睡眠与死亡之间,年轻的衰老的面孔同时出现”,如同保尔回顾自己的一生“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两者如出一辙,洗白了死亡的黑,也安定了读者的心。这便是和解,思考与思考碰撞出的和解。

人生中许多事,我们总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就像网络流行语“内耗”一样,人们往往会选择封闭内心,自我损耗,而这无疑是徒劳无用的。此时的人总是听不进大道理,苍白的语言离现实太过遥远,只让人左耳进右耳出。

诗却是甘霖!

几个词语,几个短句,展现出一副完整宏阔的意象亦或是精妙的哲理,它不那么热烈,也不那么冰冷,细密的,如同烛火,燃烧起你心底最明亮的那份情绪,困境不攻自破。

一本诗集,讲述各类思考的诗集,翻阅数遍,对诗的爱早已深刻在心。于是我也学着去叙述:我与诗是蜡烛与烛台的关系,我在痛苦中燃烧自我,摇曳的火光是我扭曲挣扎的灵魂。烛台支撑我,将我燃尽的眼泪化作永恒。读诗的意义也正是如此,透过行行文字,感受言语背后风干的,沧桑的,又或是鲜活跃动的灵魂,带来思考,带来蜡泪的二次燃烧。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这如同一个值得永恒思索的哲学命题。

人人都有感受诗的不同契机,或许是闲暇时光的消道,困顿之中的派遭,抑或仅仅是被一点迷思引入诗的境界?但种种理由最终殊途同归——诗是思维和语言精巧的网,是答案,是救赎。它使每个人沉浸其中,一触即沉迷,不能自拔。

当人们被问到“为什么”时,其实往往不能给出多么确切的答复,一切走向开放与未知。于是我撕下书的外封,揭开现实表层,见诗:“结尾走向开放,或者夏然而止,直至在沉浸中,与末日一起下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