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命运上色——《活着》读后感 | 初中组三等奖

作者:刘思含 学校: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亚运村校区)

第三届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初中组三等奖

作者:刘思含

学校: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亚运村校区)

指导老师:李卫红

福,贵

福贵,福贵。初见又福又贵,再看福之可贵。

福贵似那老牛,经历了近一生的苦难,也算是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活。上帝却始终没有眷顾徐家,全家人都是福贵送的葬,就像老牛也终是要被宰了的。可贵的是,福贵救了那老牛,也救了,福贵。

一切的苦难压在他的身上,压倒了浪荡的少年。无尽的不幸却并非深渊,只是生命真谛降临前昏沉的黎明。

有人在昏沉之中没有醒来,像祥子;有人却迎来了那没有花开的春天,像福贵。祥子倒下了,福贵却在苦难中寻到了点滴希望。

这么想,活着可不算是悲剧。

就像余华认为福贵的一生是幸福的,我也这么想。尽管经历了诸多的磨难与不幸,最终我们看他孑然一身,只与老牛相伴。但他的世界里,在稻田间,翻滚的麦浪夹着夏日晚风,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地,家珍、凤霞也都耕了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无数的回忆都长在福贵的心里,我想福贵之所以依然站在田间,是因为他将不多的幸福涂满了色彩,珍视着这些属于自己的记忆,就算家人永远只活在了遥远的记忆里。

而在我这里,对于祥子的记忆都是黑白的,没有属于福贵的金黄色的麦浪、奔跑的孩童、彩色的霞光......一切都是黑白的,苦难也是,幸福也是,三起三落都是......

福贵知道一切苦难皆为生活,便也更加珍惜可贵的幸福。

当苦涩的河水一泻千里自崇山峻岭而来,却终是汇入了风平浪静的湖泊。没等到什么苦尽甘来,但水波不兴的湖面已然是对于残酷命运无声的反抗。

他热情却平静而生动地讲述着他的生命,没有一句是对命运的抱怨。仿佛无尽的苦难不复存在,唯有可贵的幸福埋藏在心间。

福贵,为了活着而活着。所以活着怎会是悲剧?余华说:“活着是一个极具力量的词,它的力量绝不是来自于喊叫亦或是进攻,而是忍受。”活着,光听这个词,就足以震撼人心。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词。

这书也绝对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书,就像盛夏的稻田。无数的苦难让福贵领悟了生命的真谛——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或许正是因为身边人都死了。

人们往往因为自以为是地深入思考而弄丢了活着的意义,但连老牛都会在临死的时候流下一滩眼泪。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生命本身,活着便是一种保持生命的状态。死亡,是必然的。活着就是在与死亡和命运做斗争,这是属于生命的使命。

人们往往经历了无尽痛苦之后,才更珍惜记忆里的幸福。而活着才会拥有这种幸福。死,谁都可以;活,便是忍受。忍受苦难,在苦难中珍视幸福。这是死亡没有的滋味。

我从不歌颂苦难,可生活皆有苦难。倘若你将生活看作苦难连篇,那永远也不可能活得快活。但如果你能够像福贵一样,珍视记忆和幸福,看淡苦难,为了活着而努力活着......那你绝不会过痛苦的一生!

因为你自己在最苦的生活中找到了最酷的生命啊,你用强大的灵魂战胜了死亡和命运。

这或许也是福贵与祥子最大的区别了罢。

福贵的一生窄若手掌,可是分明也宽若大地。

时间

余华在日文版自序中写到时间,阅读时我也感受到了这一点,活着的叙述真是表现出了时间的神奇。

从纨绔子弟,到孑然一身,是福贵;从温文尔雅的富家大小姐,到卧病在床的“废人”,是家珍;从活泼到聋哑,是凤霞;从青春到逝去,是有庆;从县长到走资派,是春生......

岁月的流逝带给了人物种种变故,造就了故事的跌宕与起伏。

时间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一切,回头再看已是物非,人亦非。

也怪不得人老了总是会看得更开,悟到更多道理呢。

历史

故事是历史的载体。透过故事,我们往往能看到更真切的历史。福贵生活的年代,动乱和安宁交错着,光明与黑暗重合着。光明总是敞亮的,可黑暗往往是闭塞着的。《活着》却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途径,让我能够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站在阳光之中回望历史。

说到这里,你又会发现福贵并没有表达对自己遭遇的不满,也没有控诉时间的流逝。他从始至终都是平静地叙述着这一切的。我想余华是成功的,他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是揭露,而确乎是向人们展示了高尚。他塑造的福贵,正是一位高尚的人。他拥有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他对善和恶一视同仁,他用同情的眼光看待这世界,真正达到了一种乐观、坦然的境界。

这境界,或许人要用一生才能够达到,当然有的人一生也走不到这里。

《活着》确是一部高尚的作品。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