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让生命熠熠闪光——读《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有感 | 初中组三等奖

作者:孙湘宁 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龙岗学校

第三届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初中组三等奖

作者:孙湘宁

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龙岗学校

指导老师:钟广权

“当平静的生活成为不可企及的黑暗之光,他们是否有勇气,在死之前,活出生机?”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是安东尼花了10年倾心打磨的作品,它以双视角娓娓道出两位主角跌宕的人生。我与这部书的相遇,是图书馆里不经意的一瞥。随手翻阅,没有繁琐的序言,没有长篇大论的作者介绍,诗一般的书名,诗一般的文字,像是春日轻柔吹过的风,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

初读题目,我不禁好奇,看不见的光到底指什么呢?左思右想,我猜是爱情或亲情,是一束看不见的光,再或者就是光学电学相关的,存着这个疑问,我读了起来。

读到后面才知道,这讲述的原来是二战时期德国入侵法国的悲凄故事。

法国少女玛丽洛尔,自幼失明,但在父亲的保护和鼓励下,她坚强地生活了下去。不料,1940年,德国入侵,她被迫离家,又与父亲骨肉分离,以瘦削的肩膀抵抗纳粹的暴政。战争让人们深陷黑暗,他们在黑暗中摸索着茕茕独行。而她却是一个坚强的发光体:她热爱自由、大海、书籍、各种各样的生物……她的心灵纯洁而清澈,通过广播带给人们和自己活下去的勇气。

德国少年维尔纳,从小在孤儿院长大,和妹妹尤塔相依为命。小时候,他就喜欢研究收音机,后来,他凭借着卓越的无线电的天赋跻身进入了德国纳粹精英学校,但是妹妹尤塔并不支持。在攻打法国时,他却陷入了无尽的纠结与思考:“仅仅因为别人都这么做,就可以随波逐流吗?维尔纳心中的怪兽闭上了眼睛。”

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他的内心在挣扎。

在一次搜查行动中,维尔纳怀着愧疚的心,解救了玛丽洛尔,然后,他踩在了自己部队埋下的地雷上,自尽了。

“维尔纳已经走过边界,踩在三个月前他自己的部队埋设的地雷上。他消失在喷涌的泥土里。”

后来,战争结束了,玛丽洛尔进入了学校,做起了她喜欢的生物研究,每个人都过上了和平的生活。时间并不能消除伤疤,他会让伤疤变成一道痕,让人铭记当时的痛苦,珍视难得的安稳。

这本书与其他讲战争的书不同,没有着重描写硝烟滚滚的战场,没有鲜血淋漓的死亡,轰炸,摧毁,而是用春风和煦般的语言,从微观的角度向我们细细的、慢慢地向我们讲述圣玛洛、战争、海之焰宝石、尤塔。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连沉默的空气都弥漫着淡淡的悲伤,每一个情节的跌宕起伏,像是波光粼粼的大海,一下又一下的在心上激起清新的浪花。书评人玛莎·安妮·托尔称他笔下的“每一个句子都被打磨的闪闪发光。”

我发自内心的觉得,这本书当得起这个评价。

看不见的光到底指什么呢?文中曾说:“在电磁波谱上,光往这边跑是零,往另一边跑是无穷大,所以,事实上,孩子们,从数学的角度来讲,所有的光都是看不见的。

但是现在,我有了新的解释。父爱之光、电波之光、艺术之光、生命之光、人性之光…这些,都是看不见的光。平凡的人在黑暗中也能迸发出明亮的光。艾蒂安的女管家马内科太太,组织附近的妇女都起来反抗,为法国做些什么,文中把这个组织叫做“老女人抵抗组织”。她们在每张五法郎的钞票上都写上“自由法国”,宣示法国的独立。她们还传递情报,销毁德国人的文件,在他们的午餐里做手脚……虽然她们的力量很小,发出的光很微弱,但是她们凝聚在一起,就汇成了亮眼的光束。正如简介所说,“世人分为两类,向平凡生活投降的人,和为它英勇而战的人”,马内科太太就是为了和平生活而勇敢奋斗的战士。生命的力量很小,甚至不如一发子弹,但生命的力量也很大,它唤醒了千千万万人的心灵。

维尔纳本可以待在纳粹的军队,安心的研究无线电,他曾侦破了多少法国的间谍,为纳粹铺了多少路,但是他停步了。为什么呢?大抵是因为,他认为生命并不能这样苟且的结束,为虎作伥,于是心中的善意让他三次救下玛丽洛尔,杀死军士长冯·伦佩尔,以死亡的方式来忏悔和弥补曾经犯下的过错。他的死亡,是人性的升华,更是生命的诠释。

维尔纳的善良,让我想到了王阳明的“致良知”。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善的,重要的在于实践,而维尔纳的改过,也是人性本善的体现。战争中,什么使我们像人类?是友情亲情和爱情。是未泯的良知。

战争都会变成温暖又刺痛的回忆,让我们更加珍视平静的生活,铭记苦难,才更能理解和平的可贵。困境之下,请“睁开你的双眼,在它们永远地闭上之前,尽可能地去看”。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