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锅人性复杂与矛盾的汤——读《千年悖论》有感 | 高中组二等奖

作者:兰洪凯 学校:烟台青华中学

第三届种”南方周末“阅读新火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高中组二等奖

作者:兰洪凯

学校:烟台青华中学

指导老师:柳少丽

巉岩、飞崖、枯枝、荣蕤,骑射的英武子弟和清谈的魏晋隐士的剪影在岩石间矗立,卡纸斑驳苍涩、自带古韵,这便是《千年悖论:人性的历史实验记录》。轻启书封,几段令人惋叹三番的“悖论史话”前,见张宏杰先生起笔扉页:

“人是太复杂的一种动物,其复杂程度有时让人类自己也瞠目结舌。”

事实上,《千年悖论》只是此书中心一篇,落笔在朱元璋的“执行”下,科举这一本是充满创造性、针对公平性以选拔人才、提高效率的制度,反因自身性质扼杀创造性,造成更大不公正进而扭曲人才、萎靡效率的制度悖论与文明困惑,可慎思明辨,余下各篇亦忠实地以“千年悖论”四字为圭臬。

所谓“悖论”,是指同一前提能推出两条均能自圆其说的相反结论,形成矛盾,并且将“悖论”精炼成“矛盾”,遂见通书矛盾:见吴三桂,是文武双全而欲作忠臣孝子与明末党争的沉重掣肘下不得沦为贰臣的矛盾,是渴望清帝宠信却仍怀反清心的矛盾;见慈禧,是超越那个时代所有女人的叛逆勤敏与跳不出封建时代局限背负千载骂名的矛盾,是毕生对权力无限依恋与遗言“以后勿使妇人干政”的矛盾;见曾国藩,是以终生证明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巅峰和自觉“寸心焦灼,了无生趣”仍继续极度克己的矛盾,是青少自诩“平生倔强”的“好汉”为横渠四句儒家理想积极奋斗与垂暮“忧见宗社之陨”深感“悚惶惭赧”的消极无奈……

明清社会就是这样一艘古迈的巨轮,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是它抛下的万钧船锚,时代发展的浪滔将它艰难向前挪动着,船上的亿万国人陷入不知该进该退的矛盾,于是水面映见人们复杂的人性多面。张先生恰是从此“明清江河”里精炼出人性,假以蕴藉典雅的文笔煮成这锅意味深长的汤。

而欲解“千年”,不若先解俗疑:“今时殊事异,中学生学历史究竟有什么用?”依我拙见,归结成两方面。

一方面,临川先生道史,“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于是张先生独辟蹊径,“不批判也不仰视”,“只是抱着悲悯之心,替他笔下的人物设身处地,悲欢与共”。可见,我们学历史,是学习一种思考方式,从原有的视角超脱,从客观现实与相应人物主观视角思考问题,使我们看到的真相更加接近真相。

而另一方面更为重要,是从前人事汲取经验教训。如年初欧陆波谲云诡、中欧关系曲折、美加紧对华制裁情况下,祖国效仿两千年前张仪连横破六国合纵,邀法马克龙总统和欧盟冯德莱恩主席访华化解僵局,众赞“历史大数据”之功也。

社会发展至今,虽天翻地覆,仍和五千年沧桑有着不绝的联系。今天的我们,仍会在忠孝间抉择、在权财中流连、在自律里感到乏味、在放纵中感到懊悔;今天的我们,仍会把女性眼光与性别平权事项大谈特谈;今天的我们,仍会从青春走向迟暮、从幼稚走向老成;今天的我们,仍像落脚在时代的蛛网上,时代的束缚让我们无法置身世外,蛛网冗繁的线脚构成我们无数个岔路口。

于是“千年”二字可解,“古人不见来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即是历史的普遍性与循环性。学历史的我们,若能在历史指引下绕过相似的人生沟渠,踏出自己的阳关大道来,那固然是好的;可“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更多人在受挫后偶然读来前车之鉴,才懊恼何不听前任教诲,可即使提前学了相似历史,又怎保不会一意孤行再栽跟头?应当遵诫,历史不只像书中所引乾隆诗“若非华表留名姓,谁识元戎事两朝”般只是个过往载体。知史虑史而不用史,是可悲的愚钝,毫无疑问也是复杂人性的一面。

《千年悖论:人性的历史实验记录》,又怎能说我们不是一个个实验样本呢?我们剖析人性,寻找自己的影子;我们明察历史,摸索尘封的智慧。我们不渴求像这本书里的高君极臣、才子佳人般留美名或骂名于青史,但亦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不需要成为人性历史实验里一个典例,只是能够不负韶华,便是之于我们,历史的价值。

千年后的我们,以此书借张先生悲悯眼光,窥探千年前那一段段矛盾的传奇;而再后推千年,或许又有一锅口里沸腾着我们的名姓事迹,未来千年的众人在品尝完这糅杂了醇美甘甜、苦涩辛酸的汤汁后,纷纭起再传千年的众说,慨叹起源自我们这一世的人性的悖论与矛盾的传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