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与地坛的人—读《我与地坛》有感 | 高中组三等奖

作者姓名:尹卓尔 学校全称:济南市长清区岳渎高级中学

第三届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高中组三等奖

作者姓名:尹卓尔

学校全称:济南市长清区岳渎高级中学

指导老师:董丽丽

“史铁生在地坛遇见了好多的人。”

有一对十五年坚持到地坛来散步的夫妻;有一个爱唱歌的小伙子;有一位真正的饮者;有一位捕鸟人;一个穿过地坛去上班的女工程师;还有史铁生的长跑家朋友。

我从这些形形色色的人身上看到时间慢慢流逝。十五年来还到地坛来的也只剩下了史铁生和那对夫妻。只不过年轻的小伙子变成中年人,中年的夫妻变成相互搀扶的老年人。在暮色初临的时候,夕阳会刺穿地坛细密的树叶洒在他们面容上,影子从背后拉的很长,一如他们所走过的时光。史铁生的轮椅在地坛的某个地方,这对夫妻常会经过他,他们没有说过话;不说,也不想说,不知道该说什么。无言地经过相互致意,某天就注意到对方的白发多了几根。

生命的不幸出现在地坛。史铁生年少瘫痪,不幸。还有一个美丽的女孩,她不幸的患有智力障碍,被别的孩子欺负,她和哥哥无言地回家去了。不幸的人生衬托美好的其他,“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我想若是没有这些承载苦难的人,世界会变成一滩死水,一片孤独的沙漠,一个失去希望和幻想的乌托邦。

还有他的母亲,和地坛那短暂的交集,也是因为史铁生。他常常一声不吭地摇着轮椅去了地坛。母亲面上不显,他却看到过她端着眼镜艰难地寻找儿子的身影。母亲去世后他后悔无济于事,“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史铁生是一个活在苦难中的人,他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呢?他的痛苦可以宣泄,母亲却只能在他面前故作坚强。“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之前不懂他为什么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他的母亲,读过史铁生的《在我二十一岁那年》才明白,命运有多无奈,“确实,你干不过上帝。”

我们可以想象,当史铁生在某个角落里奋笔疾书,远处的一条土路上有人四处观望,问别人有没有看到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自责的少年意识到自己留恋世间太久了,他在山顶上环顾四周,却没看到他想见的母亲。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史铁生在地坛里思考过三个问题: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他为什么写作。他给出的答案和人有关。当作家就是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也在众人眼里有个位置。他也向往别人的注视,渴望世人的关注,但到了成名后读者们围绕他的时候,他会暗自想,母亲多活几年的话也能看到这一幕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下雨打伞,雨却滴了满身。

小说里满是人。你看他所写的很多人,都是地坛里曾走过的。这些人有的某一天突然消失,有的人很多年后搬离这里,有的人悄无声息地经过。他在人山人海中寻找小说,看见人就想写。“人”和“小说”是因果关系,没有主角,写什么小说呢?而想活着是朋友劝他:你不能死,你还得写呢,还有好多作品等着你去写呢。开端是人,结局是人,成果是人。

上帝最终给了史铁生一条路,他在地坛遇到的那个长跑家朋友也跑出成就。他希望通过长跑洗去自己政治上的无奈,可每次比赛后的照片都没有他,他几乎绝望。最后一次比赛,以三十八岁之龄破纪录,他苦笑一下。你要他说什么呢?他去地坛和史铁生平静的叙述了这件事,从此不见。追求了许久的东西,原来得到之后才发现没那么重要。或许有喜悦,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会怀疑,这么远,握在手里的梦想真的值得吗?一生坚持一件事确实令人敬佩,抓不到的是梦想,触及到的是空虚。

在地坛里每个人相依为命。写作的听唱歌的,唱歌的看跑步的,跑步的又和写作的聊天。不同人之间的相互依偎相互鼓励。不想离开但必须要离开,许多人慢慢散去,地坛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史铁生也很久没回去了。这些人也见不到了。

但是,“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