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为何再三邀请他北上?陶福祥与张之洞的“岭学流传中原”计划

学海堂继承了清代经史的正统,又有不少弟子兼擅实学,这是他们受张之洞重用的主要因素。

责任编辑:刘小磊

陶福祥画像。(采自《清代学者像传》/图)

张之洞督鄂初期,提出“岭学流传中原”说,以此吸引广东学海堂的学人北上,他特别看重的是岭南大儒陈澧的弟子陶福祥(字春海)。阮元督粤创立学海堂,清中期以后,“岭学”地位迅速崛起。学海堂不设山长,选举多个学者担任“学长”,张维屏、谭莹、朱次琦、陈澧、邹伯奇等均曾充任学长。光绪七年(1881),两广总督张树声上奏,请朝廷给朱次琦、陈澧两位岭南大儒“量加褒异”,两人均获赐“五品卿衔”。张之洞督粤期间,创办广雅书院,目的之一是传承学海堂学术。

学海堂注重“朴学”,番禺人陈澧继承光大了阮元的学术传统。乾嘉学者注重考据,官方意识形态则推崇朱子,形成汉学(考据)与宋学(义理)的对立。陈澧顺应时势,提出“调和汉宋”的口号,“调和论”逐渐为主流所肯定。张之洞1898年作《劝学篇》强调“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也是一种“调和论”,在思想方法上与陈澧一脉相承。

陈澧的《东塾读书记》曾风靡海内。文廷式引翁同龢言称,光绪帝案头“置此书,日加披览”。张之洞门生袁昶,在日记中多次表达对陈澧的钦服。光绪七年,袁昶“阅陈先生《东塾读书记》,所言皆闳深平实可行,此今之安定胡先生也”。安定胡先生,即宋代名儒胡瑗。光绪十四年(1888),袁昶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