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知道

这些记录时代的照片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飘出的酒香一样,在光影流淌间沉淀和发酵,让真正的价值在未来的时空中充分展现。

责任编辑:周建平

他的朋友说:“他拍谁那就是谁一生当中最好的照片。”

肖全自己说:“我把中国最牛的‘牛鬼蛇神’一网打尽了,够了。”

翻开《我们这一代》摄影集,你可以看到顾城、崔健、王朔、三毛、杨丽萍、姜文、余华等98位文艺界先锋人物。一张张照片就像一道道和煦的阳光轻柔地穿过这一代人的生活,记录下时间流动中最鲜活的存在。震撼世人的背后,是摄影师肖全走南闯北、耗费十余年精力才完成的作品。

时间是公正的裁判。在肖全看来,摄影在定格着当下的时代,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酒与摄影有着相似之处。今人从汾酒博物馆里的小口尖底瓮窥见六千多年前中华原始酒文化的起源,从杏花村白酒在全国多地促成地方名酒的历史脉络中探索民族迁移与融合的路径,从异国飘出的汾酒清香嗅出东西方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这些记录时代的照片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飘出的酒香一样,都是某个时刻的见证,它们在光影流淌间沉淀和发酵,让真正的价值在未来的时空中充分展现。

定格时代肖像

千百年来,与酒相关的名人、典故不在少数。同样身为艺术创作者,肖全十分能共情那种“斗酒诗百篇”的表达欲,“在过去,酒是人们闲暇消遣时的良友,也是人们抒发情绪的催化剂,多少伟大的创作都是在酒里诞生——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肖全说。

提到酒,肖全首先会想到李白,酒与月是他的诗中常客,月是多种情思之所寄,酒是助其才思之伴侣。爱酒的李白,自然去过中国古代名酒的所在地山西杏花村。《汾阳县志》记载:“太白何尝携客饮,醉中细校郭君碑。”此外,白居易、杜牧等也都曾游览杏花村。白居易的《送令狐相公赴太原》提到“六纛双旌万铁衣,并汾旧路满光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以一首《清明》表达漂泊之人的淡淡愁意,杏花村酒是助其抒发胸臆的引子。

清朝年间,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的吏部尚书宋荦,在恭王府举行了一场诗酒盛会。席间,汾酒飘香,诗人们尽兴饮酒,作诗唱和,《四库全书》收录了翰林和状元的全部诗歌,“滦鲤登盘美,汾酒开瓶馥”“汾酒滦河鱼,割鲜斗芳甘”,词句之间,宴会的乐趣、盛世的繁荣便可以窥见。

如果不是酒的普及,或许有些经典词句根本不会出现,我们也少了从酒与诗中追溯古代先人纵情恣意的时代肖像的依据。

在近现代,不少名人也曾因酒留下名言或作品,成为时代浪潮中独特的一滴。73 岁时,郭沫若在汾阳喝到半醉时,诗兴大发,写下了“相共举杯酹汾水,腾为霖雨润林田”的名句。

中国酿酒行业泰斗秦含章与汾酒则有着更深的渊源。他长期从事食品发酵和食品工业的教学、研究工作,并于1964年组织轻工业部专家在杏花村汾酒厂开展试点工作。在取得清香型白酒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外,秦含章还为汾酒写下了一首七绝:“万里银装压早春,四方结队学汾珍,三杯竹叶驰名久,五好杏花茁异新。”秦老对于新中国在白酒酿造上取得的研究成果的自豪、对汾酒的喜爱溢于言表。

与照片一样,酒的变迁反映着时代的变化,像是过去与现在的一扇门,在当下依旧能感受过去的余温,一条时光隧道慢慢浮现。在中国,酒伴随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徐徐走来,是比通过摄影“考古”更深邃、悠远的存在。肖全说,“中国古代也好,西方人也好,反正我觉得地球人对酒有不同程度的偏爱和热爱。”这种偏爱与热爱,让酒一直参与着不同时期人们生活中喜怒哀乐的各个时刻。千年历史中,酒是始终在场的“时间的证人”,定格着不同时代的肖像。

传承千年佳酿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酒及酒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繁荣,逐渐融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中。

先秦时代受造酒技术、经济条件限制等影响,酒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上层社会。到了汉代物质文化的繁盛时期,制曲技术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酿酒用曲的比例,“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这是中国酿酒技术史上有关酿酒原料和成品比数的最早记录。

直到宋代,酒算是真正实现了世俗化和平民化。《清明上河图》中就出现了民众当街饮酒畅谈的热闹画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在肖全看来,酒的普及让百姓的日常变得更加鲜活、生动,“酒成了生活中一味重要的调剂,任何人有喜怒哀乐都可以‘来一杯’,就像现在人喜欢说的,‘都在酒里’。”

而要讲到中国白酒的前世今生,酿造这件事,应该从山西杏花村说起。

1982年发现的杏花村遗址,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其中出土的小口尖底瓮,被专家认定为中国最早的酿酒器。小口尖底瓮打开了时光隧道,颠覆了现代人对于六千年前的想象,那时的杏花村先民就已经开始人工酿酒、饮酒。

八百年前,杏花村酿酒工艺开始使用蒸馏技术;明清两代,杏花村酒工将汾酒酿造技艺传播到了全国,促成多地名酒的诞生;康熙年间,诗坛领袖、民间诗人齐聚的“汾酒诗会”被载入《四库全书》。饮酒唱和,席间诗作37首,其中有9首提到杏花村汾酒。

历史上汾酒的地位有多高?《二十四史》的《北齐书》第十一卷,记载了北齐武成帝高湛与河南康舒王孝瑜赞赏汾清酒的情节。汾酒由此成为史上最早、最权威,也是唯一载入《二十四史》的国家名酒。

金庸《书剑恩仇录》中提到,乾隆在巡游时,“无尘”看到侍仆上的酒不好,便怒骂“皇上要喝最上等的汾酒”。这一内容在历史上有迹可循:乾隆年间,甘肃巡抚和山西巡抚在向乾隆皇帝上的两份奏折中,均提到“山西汾酒是最好的酒”。

中国白酒的故事,亦在万里之外的他国上演。从明清时期起,汾酒就伴随着“敢为天下先”的晋商万里跋涉,向西沿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出口到西域各国;向北出口到俄罗斯等地;向东出口到朝鲜、日本;向南出口到东盟各国。1915年,杏花村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最高奖——甲等大奖章。

而在现代,汾酒也继续积极迈出了国际化的新步伐。1992年,汾酒成立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进出口公司,开启了汾酒自营进出口的新篇章,率先走上了自主经营出口业务的道路。汾酒不断开设海外体验店,探索在俄罗斯、加拿大设厂,加速汾酒的本地化生产、本土化拓展,并与格鲁吉亚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署“姊妹酒”合作,深耕国外渠道和市场。

从杏花村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声名远扬的中国白酒故事,留下了一个个深刻的时代印记。

沉淀岁月醇香

汾酒酿制的工序严谨考究,经过粉碎、润糁、蒸糁、发酵、蒸馏、贮藏等六道主要工序,再给它时间以酿造和发酵,只有这种笃定和专注才能在历史中写下答案。

“人必得其精、曲必得其时、器必得其洁、火必得其缓、水必得其甘、粮必得其实、缸必得其湿、料必得其准、工必得其细、管必得其严”的酿造秘诀,造就了汾酒“清、爽、绵、甜、净”的质量典型性以及“雅、正”的风格。

好酒需要时间的沉淀,汾酒的珍贵在于历史悠久、工艺独特、陈年奇妙。酒在贮存之后,时间越长,口感越为浓郁。高粱、岩溶水、大麦、豌豆的组合,经过时间的酿造,未来再开启时,才能给出真正有价值的答案。

对肖全来说,摄影与酿酒,在时间的沉淀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酿酒本身,就是用时间去讲一个故事,拍照也一样,耐得住寂寞,才能留下有惊喜的影像。”

将当下放进快门中封存,时间会增加老照片的厚重感,使其在无数次被重新翻看时更显韵味。例如他那本名为《我们这一代》的作品,为那个被称为“黄金年代”的一代人存照。时至今日,肖全依旧发现,这些作品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瞬间在慢慢浮现。

对肖全来说,这种“考古”的重量不是一瞬的,而给人的感受却更深、更透、更绵长。有时深夜看着照片时,很像走过半生旅途的人在夜里抿酒,调动人的无限感触,刚入口时绵绵,落口时略带几分甜,饮后余香,回味时无限缱绻悠长——那好像就是时间的重量。

近几十年来,汾酒在见证时代点滴的同时,成为镜头之下的被见证者。

20世纪50年代,汾酒酒标上显赫地印有巴拿马大奖章的殊荣;60年代的汾酒酒瓶上普遍印有“地球”图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地球汾”……车间一条围裙的样式变化,也体现着汾酒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历程,几十年间生产线从女工全手动操作变成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在汾酒博物馆中,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这份传承与创新,成为中国酿酒演进过程中丰富多样、还原本真的历史素材。

2023年7月,《从汾阳到王府井大街》——他们的模样汾阳产业工人肖像艺术公益展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启动,展出69位扎根白酒产业一线工人的写真肖像,用光影塑造了一幅幅新时代白酒产业一线工人的追梦之像,让观众直观感受山西汾阳清香型白酒的魅力和强劲的城市发展脉搏。

正如肖全提到的,照片有时候能让人跨越时空对话。一个品牌走过千年,必然有着自己的骄傲与感动,一张张老照片让记忆中的精彩定格为永恒,共同组成了一段记忆。

回顾汾酒的千年历程,从发酵酒到蒸馏酒,从山西的地方酒到惊艳大洋彼岸。只因汾酒在一段又一段的平凡时光中发酵、沉淀升华,才逐步成就更好的汾酒。这一段段故事,时间都知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