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阿姨们想象着法国织的毛线比基尼,真的到了法国

“那个盆地里有一群阿姨一天到晚都是在胡思乱想,然后又一本正经地去做她们胡思乱想的工作。”

八年以来,阿姨们依然不知道这个“法国公司”的来源。毛线串起一个西南乡镇的想象世界,而搭建这个世界的胡尹萍,也尝试在其中还原她儿时在小镇感受到的国营工厂氛围,尽管这样的创作方式在功利社会、内卷世界里显得如此乌托邦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受访者提供/图)

2023年秋,胡尹萍到了巴黎,参加Paris Internationale艺博会(国际巴黎艺术博览会),这是她第三次为小芳艺术项目到法国布展。这次带的作品是毛线织的比基尼,来自她长大的四川小镇的阿姨们。2015年以来,胡尹萍以虚构的法国公司代理人“小芳”的名义,向她的母亲和家乡阿姨们定制毛线织物产品。如今,阿姨们想象着法国的一片海洋织出来的毛线比基尼,终于到了巴黎。

这座四川小镇上,“法国公司”是阿姨们的想象源头。她们在小芳基地自选毛线,以绿色居多,一开始织的是形态各异的帽子,它们出现在香榭丽舍大道的展厅、美国反特朗普大游行的现场、爱尔兰“绿帽子节”……后来织品形态越来越丰富:“脏话冲击波”(把想骂坏人的脏话织出来),猪肉铺阿姨织的“猪大肠”,每家每户织的各自家庭的旗帜,还有面对危险时保护家人的毛织“香蕉皮”、“狗”、“仙人掌”……在农忙和带孩子的间隙,这些阿姨用毛线织着她们对生活的理解。

“雪白的鸽子”巴黎比基尼展(受访者提供/图)

“见好就收。”2016年,胡尹萍在北京箭厂空间完成小芳艺术项目的首次帽子展览后,有朋友担心项目太赔钱,这样劝她。胡尹萍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系,用“乔小幻”这个商业雕塑艺术家身份卖出的雕塑收入,来补贴小芳的制作。而这一切的最初原因是她想收藏母亲的时间。

2015年,胡尹萍回四川老家,看到母亲一年的时间被两大包帽子打包,被低廉的价格收购。她想购买母亲的帽子,被母亲拒绝。回北京后,她找了一位朋友扮演“小芳”,并为“小芳”编造出“某法国公司中国CEO”的身份,由“小芳”出面以较高价格收购母亲的帽子,请她随心所欲地织帽子。

然而小镇没有秘密,镇上的阿姨们找到胡尹萍的母亲,也想加入小芳项目的制作。在1990年代,剿丝一度是镇上阿姨赚钱养家的渠道,在经历国营剿丝厂的集体下岗后,这些阿姨大多成了被淘汰的城市剩余劳动力,如今织毛线是她们打发时间和赚零花钱的方式。

现在小芳项目扩展到五十多位织毛线的阿姨,有《小芳》《雪白的鸽子》《安全感》《联合国》《标准配置》等五个阶段不同年份的命题创作。创作的背后是艺术家的复杂工作。而与胡尹萍创造的工作乌托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艺术家所面对的残酷的、明码标价的艺术市场。直到现在,阿姨们依然不知道这个“法国公司”的来源。

胡尹萍(受访者提供/图)

以下是胡尹萍的讲述:

阿姨很开心,艺术家很累

每次到巴黎布展我都会比较开心,因为小芳这个项目本身跟法国比较有渊源。每次有项目,我们跟阿姨说的都是法国公司需要订单,邀请阿姨们制作,再支付相应的费用,这个法国公司一直存在于阿姨们的心里。一开始在制作时,我们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