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钿:即将到来

“人造物”系列令她一举成名。她画的那些光滑、饱满、怪诞而又带着虚假甜美的玩具,为她赢得了源源不断的关注和藏家,价格也一路扶摇直上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杨子

(Andrea Rossetti/图)

活跃在当代艺术圈的“90后”中,孙一钿无疑是抓得一手好牌的那个幸运儿,她既是画廊和学术机构青睐的那类国际化创作者,也是时尚品牌和收藏市场的宠儿,作品涉及绘画、装置、行为、时尚跨界……二十多岁、刚刚离开央美校园不久,她就被亚洲福布斯评为“30岁以下杰出青年”,又在过去的两年里前后获得罗博之选The Best of Best 2022“年度青年艺术家”和《华尔街日报》中文版2022-2023“年度出色创作者”。

2023年对于孙一钿是高强度的一年,她重归校园,在清华大学攻读文艺学博士,国内群展不断,国外展程连连,4月在柏林的个展《肖像》开幕,紧接着就是10月17日在巴黎的个展“Once Upon a Time”(《很久很久以前》)。她那些标志性的塑胶玩偶,来自西洋流行文化,也暗藏着东方的密码,在巴黎地标芳丹广场的老建筑里,形成了独特的口音:外国观者会从图示的熟悉感里嗅到一丝微妙的异国情调。

博导汪民安曾建议她用双线程的方式完成博士学业:白天画画,晚上读书。但其实操作起来很难,“画画还是非常烧脑,画了一天的画,晚上真的很难再啃得进学术著作”,于是她把时间分割成不同的区间:展览前闭关密集画画,待画统统运走后就开启学术模式。

2018年,《一钿 a twinkle》,上海,BANK画廊

北京的五任工作室

在9月巫鸿策展的余德耀美术馆《跨界——可能与回响》展览上,孙一钿与自己曾经的作品《有蓝色翅膀的粉色恐龙》再次相遇,那是她2017年左右的作品,整个“人造物”系列开始不久后的代表作,“办完展览之后就再没有见过它”,时隔五年,在展厅劈面相逢的时候,“跟见到一个失散多年的朋友或者孩子的心情是一模一样的。”

“你会回忆起你当时画它的场景,甚至回忆起你画下的每一笔,那个时刻是下午3点,你画那一笔的时候,阳光正好照在落笔的地方,对,突然间,从你的潜意识里面被捞起来的那段记忆……”

记忆一瞬间全涌回来了,一幅画为她打开了通往过去的一个虫洞,不仅仅关于那幅画,还有包裹着那幅画的一整套生活:那时候她还在读研,跟当时的朋友在费家村共用一个工作室,那里有一方人造池塘,到了夏天,池塘里挤满了荷叶荷花,周围聚居的都是搞艺术的,隔壁邻居是个舞蹈家,还有摄影师,整天彼此串门,去池塘钓鱼,吃大锅饭:炖甲鱼,麻辣小龙虾……度过许多个热热闹闹的夜晚,仿佛乌托邦。

那是集体生活的挽歌,跟学生时代几乎同步消亡,“现在我没有集体生活了,只剩下工作。”在工作室贴着小稿的墙上,能看到工作狂的痕迹:展览事务日程表被精确到每一天,列成清单贴在显眼处;而不显眼的地方,密密麻麻用铅笔写了一整排的“45”,其中不少“45”已经划掉——这是好学生孙一钿逼自己专注画画的方式,她相信每个45分钟是一个注意力集中的周期,学校的课时就是这么设置的,每认真画完一个45分钟,她就把它划掉,然后允许自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