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丢下战友的习惯”:走进“生死在一起连”

“战争年代,战友们一起冲上战场,他们敢把后背交给我,我也愿意为他们挡子弹,这就是‘生死在一起’精神”。

二连为每名新兵制作《知兵录》,包含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及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内容。

“装甲车从停车到发射摧毁目标再到车辆行进,只有六到八秒的时间。”

责任编辑:姚忆江

第74集团军某旅“生死在一起连”组织攻防演练。张永进/摄

第74集团军某旅“生死在一起连”组织攻防演练。张永进/摄

9月的粤北,雨后湿热的空气让人透不过气。

伴随着发动机的阵阵轰鸣,无人侦察、火力突袭、冲击突破……按照连队的“迂回包抄”战法,二连迅速拿下多个方向的火力点,完成夺控任务。

这是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二连正在进行攻防演练。近些年来,该连官兵先后多次参加各型攻防战演练以及比武演习,练兵足迹遍布南海之滨、岭南丛林、大漠深处和高原戈壁。

诞生于抗战烽火、成长在战火硝烟中的二连,有着“生死在一起连”的称号,和“团结在一起、成长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生死在一起”的优良传统。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连队历经3次改革移防,却始终传承“生死在一起”精神,奋力把连队锻造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生死在一起连”

战士邬善杰不会忘记,连长张培金背着他在高原比武场上奔跑的场景。

2022年7月,云南暑热难耐。那时,“善战尖兵”比武正在火热比拼中:十公里奔袭、掩体构筑、侦察、投弹……比武项目繁多,且十分耗体力。

起先,张培金带领连队六名战士参与比武,一直遥遥领先。然而,在最后一个武装三公里奔袭项目中,邬善杰突然腿部抽筋,跌倒在地。

按照规定,此次项目允许有一名队员掉队,不影响总体考核结果。疼痛难忍的邬善杰请求连长将他放下,不要影响最后的成绩。

连续参与多个科目考核的张培金,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体力也已经接近极限。看着跌倒在地的邬善杰,他咬了咬牙,还是说了一句,“‘生死在一起连’没有丢下战友的习惯。”

话音刚落,张培金背起邬善杰,向终点冲刺。

在最后一公里的漫长路程中,张培金背累了,其他战友就接过来轮流背,直至终点,他们才把邬善杰放下。本来可以拿到更好成绩的二连,最终只获得了第四名。

“遗憾当然会有。”张培金向南方周末记者坦言,“但与成绩相比,战友们肩并肩,冲向终点才更重要。”

不抛弃任何一名队友,是二连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传承下来的光荣传统。

在二连的荣誉室内,一座以担架的故事为创作原型的雕塑,无声讲述着连队名字的由来,也诠释着“生死在一起”的精神内涵。

1946年6月,连队奉命掩护主力部队撤退,战士朱吉财腿部中弹受伤。由于天气炎热、缺医少药,他的伤口感染溃烂,不能行走。为了不拖累连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