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规划与城中村改造结合,楼市祭出供给侧改革“组合拳”

14号文的一大重点是推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由国企建设和销售,按成本价供应,业主拥有完整产权,但只能封闭流转。

城中村改造主要是针对保障性租赁住房,通过拆除重建和存量提升筹集房源,主要是为新市民、青年人等提供租住选择,属于配租型保障房。

“构建‘先租后买’、‘先小后大’、‘先上车后改善’的住房资产拥有阶梯,最终成为城市的有产者。”

责任编辑:冯叶

保障房与商品房的关系定位、发展模式亦进一步明确。视觉中国/图

保障房与商品房的关系定位、发展模式亦进一步明确。视觉中国/图

2023年8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

一位参与制度设计的房地产专家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国发【2023】14号文)(下称14号文)在8月底下发至各城市,主要针对人口净流入的超大特大城市以及建成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以上的城市,共计35个。

14号文明确两大目标。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让工薪收入群体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二是推动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让商品房回归商品属性,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不仅保障性住房受到高度重视,其与商品房的关系定位、发展模式亦进一步明确,有声音认为,这是与新加坡模式类似的“新一轮房改”。

“改革是渐进的,也是倒逼的”

上述专家介绍,14号文的一大重点是推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此前中国已建立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三位一体的住房保障制度,新的配售型保障房将与之衔接,形成与商品房并行的保障房体系。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目前保障性住房在存量房中占比20%-30%,主要针对有城镇户籍的低保、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