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20090326)

杜常委把时机选在了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之时,不知是处心积虑还是冲冠一怒。总之,把会场外的私人经济纠纷带进了人大,阴差阳错成就了应该是中国人代会上第一次拳头事件。

责任编辑:陈敏 史哲 蔡军剑

◆回应“女毕业生的死亡日记”(3月19日A8特别报道)

姐姐今年上大四。赶上经济危机,单位招聘计划缩减,内向的姐姐从年前就开始找工作,收获的只是一次次失望。最大的打击是,最接近成功时,却被有关系的直接挤掉。

年后,父亲就很少外出打工,他每次打来电话,只是一直重复,要我好好学习。我能体味到爸爸话里的别样意思。在农村,供养两个大学生每年就要两万多,四年下来就要八万多。而毕业了工作却不好找,这可能是爸爸始料未及的。看着邻居家的孩子外出打工,反而每月寄回钱,爸爸心里很不是滋味。

普通中国农民信奉“教育改变人生”,现在已打上深深的问号。(南京 韩阳 大学生)

本报记者杨继斌回应:

在中国,越是贫困的家庭,似乎越相信“教育改变人生”,举债供子女读书十分平常。既然收入不足以支撑教育成本,他们为什么不愿意让子女辍学呢?简单一句“父母对子女的爱”已经丧失了解释力。刘伟在她的日记里,多次表达过对城里生活的向往。农村对她并不是桃花源,它是贫困的,是被城市歧视和榨取的,是丑陋的。作为农民的子女,刘伟们对于农村的绝望,他们不相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