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振兴的真问题是什么? | 议教

想尽办法倒流到县中的,其实未必是有“进取心的孩子”,更可能是有“进取心的家长”。

转型完成的标志,也许就是未来在知乎等社交平台上,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将不会再感叹,到大学以后,和省实等真正的城里毕业的同学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县中振兴的真问题,不在于县中本身,更重要的是历史变革进程中对于县域社会生态和教育生态的重塑和协调。

责任编辑:吴筱羽

2011年4月22日,山东邹平县实验中学图书交换站。(视觉中国/图)

2011年4月22日,山东邹平市实验中学图书交换站。(视觉中国/图)

县中塌陷是最近一个时期基础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比如北大林小英教授《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一书里,描绘了这样的图景:高考成绩严重滑坡,优质生源消失,教师队伍老化……曾经作为寒门子弟向上流动渠道重要环节的县中,已经发挥不出人们所期待的作用,县城教育的荒芜成为不断蔓延的现实,而县中如同已经告别的家乡,成为完成个体城市化的都市新中产们凭吊的遗迹。

说来惭愧,投身基础教育学校服务的那几年,我探访过一些县中,但对于“县中塌陷”这一尖锐的社会问题,却并无太多深刻体认。比如曾经服务过的山东省内某所县中,依靠节节攀升的一本率甚至持续输出清北生,连年挑战着所在地区和省份的“老大”。非但不算“塌陷”,反而恰恰相反,在当地基础教育排行榜——常常是地产自媒体或者家长现实口碑中一路飙升,最终被教育行业媒体称为“逆袭”的典型,认为其实现了从地处城郊的县域高中,变成“誉满齐鲁、走向全国的现代学校”的完美转型。

甚至还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翻到这样的评论,说到山东有个有趣的现象:城市家庭有进取心的孩子,往往想尽办法倒流到县中读书。校园生活很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