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回水丨事关告别

我闻到了小时候在湘江游泳时熟悉的淡淡水草味,从水里看天空的粼粼波光也似曾相识,河中间有呼啸声,像是神灵在筛豆子,偶有水流冲过来,让你身体一激灵。自由从周围无尽伸展开来。越往深处越感到自由。可惜我不会写诗——我在水里想——只有诗歌才配得上这里的韵律。

责任编辑:邢人俨

金沙江。(视觉中国/图)

长江一夜变色。昨天傍晚从宜宾金沙江大桥经过时,望着还带绿,今天上午在李庄,趴在江边湿地的栏杆上看,已是一片浑黄,上游冲下来的浮萍载浮载沉,我的游泳计划暂时泡汤。不知为什么,这个夏天特别想游泳,去开阔的、没有天花板的水域游泳,来宜宾一大半原因就是游长江,之前看朋友发的照片,岷江淡黄,金沙江青碧,在宜宾交而不融,拉出一条长长分界线,我想到分界线上去看一看。

李庄早已整饬一新,除了个别幽静的庭院(譬如同济医学院旧址),不容易唤起对历史现场的想象,倒是几公里外板栗坳的“中研院”史语所旧址,因为和村民没有谈拢安置条件,保持了某种程度的“原汁原味”,当然你也可以说是破败。那个叫“田𡎚上”的杂院儿,左手屋顶塌了,就势圈几只大鹅,与躲在暗处的狗儿一起,对陌生人发出不耐烦的警告。往里走是个合院,青石地板,堆着柴火、竹竿和杂物,破旧电线横七竖八缠绕着黑瓦木墙,一只珍珠鸡站在高高的门槛上,墙上贴着好几张“此处危险,请勿靠近”的警示牌。住在这里的大哥告诉我,院子里有四五户人,上面让他们搬,但补偿标准只有750米一平,这个价格在别的地方买不起房,所以只要老屋不塌,他们就会一直住下去。要不是门口一块牌子的介绍,我断不知这里曾是史语所图书馆——还是“战时最好的中国文科图书馆”,啊,我想起来了,当时北大文科研究所之所以要离开昆明,跟史语所来李庄,就是因为他们丰富的古籍藏书。

老屋外面正对一亩荷塘,荷叶拥叠,荷花星点,配上对岸密密的竹,淡蓝的天,有几分雅致,当年这里可曾“谈笑有鸿儒”?但鸿儒大概和我一样,“汗出如浆”。雨后阳光毒辣,地表万物蒸腾,川南的溽热露了真章。1941年夏天,梅贻琦、郑天挺、罗常培三人由昆明飞重庆,向国民政府教育部接洽西南联大校务,又顺江而上去四川,拜访迁到大后方的学术机构,走到李庄时,日记里处处喊热:“晚上温度表始终没降到九十度(32.22摄氏度)以下,热得我通宵没睡着”,“中午到镇上吃了一次饭,刚吹干了的汗衫又湿透了”(罗常培),“汗湿遍体,非只一次矣”,“去外衣打赤膊,并不更凉爽,只汗流较方便耳”(梅贻琦)。他们没有留下纳凉长江的记录,倒是和朋友们的交谈——听梁方仲谈陕北的考察,听凌纯声谈滇缅勘界的故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