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爱有差等,呵护仁心:古典儒家论“人兽之辨” 

“爱有差等”,“差等”是同心圆,圆心是自我,通过向外的距离确定彼此之间的伦理关系:家人、族人、乡人、国人、外人,最外层就以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伦理相待,在最外层之外才是“物”。

责任编辑:陈斌

“四川崇州恶狗伤人事件”经过几轮深入报道,至今仍在持续发酵,这起惨剧本该成为全社会审视和评估城市养犬对公共安全威胁水平,进一步推动法制健全的一个契机。然而遗憾的是,多个社交平台的相关讨论都超出了事件本身,成为各种情绪和矛盾的宣泄口。

其中也有人乘势提出一系列含混的泛道德观点。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石之一,先秦时期的儒家先贤在两千年前对“人、动物、社会”三者之间关系进行的一系列思考,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澄清舆论场上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人禽之辨

作为一种两千多年前的哲学思想,先秦儒家思想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无疑是其中的无处不在的人本主义原则。这一点在“人禽之辨”中也体现得非常明确,孟子说:“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人是道德实践唯一主体,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有“不忍之心”和“恻隐之心”,这些都是“仁”的一部分,正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既是道德实践的准则之一,也是道德实践的最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