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者,人助之: 2023筑梦者公益大会在京圆满落幕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公益筑梦者,在向善、向上的时代浪潮中留下自己的印迹。

2023年11月17日,第四届南方周末筑梦者公益大会在北京举办,聚焦年度主题“公益品牌创新”,凝聚多方智慧力量,思考并观察中国公益的未来。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社长、副总编辑,南方周末报社党委书记、主编王巍在致辞中表示,南方周末以新闻报道、智库研究、专业论坛,乃至直接躬身践行等多样化的形式,持续关注着公益领域的发展,并始终坚持在公共议题上发挥导向作用,启迪向善的本能,构筑人心向善的精神丰碑。

聚焦“公益品牌创新”

近年来,公益发展需要品牌建设,已成为公益业界的共识。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场景驱动着公益品牌创新,不断拓宽人们对于公益的想象空间。

从2017年起,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开始持续对中国公益品牌发展情况进行观察,并发布一系列的研究成果。2023年,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经过4个月的调研,以主动申报与公开信息搜集相结合的方式,从品牌基础、品牌实施、品牌改进三大维度对“公益品牌”进行观察分析,在本次大会上发布了研究成果“2023中国公益品牌榜”。榜单中名列前茅的基金会与公益项目也在大会获颁“年度公益品牌”荣誉。

南方周末研究员钟金秀在大会现场解读“2023中国公益品牌榜”时指出,公益品牌建设虽然仍有资源、制度、传播等老问题,但在意识理念、技术创新、经验总结上也有不少新突破。

比如,14%的上榜基金会有舆情/危机应对制度,公益传播略显乏力,上榜基金会微博账号粉丝数整体也不高。但同时,部分机构意识开始转变,拥抱新技术,并关注经验总结与扩散。调研发现,上榜基金会中,有63家设有品牌传播专门部门/中心;25%的上榜基金会成立年限不足10年,但因重视品牌也获得了不俗的表现;50%的企业类公益项目在近三年引入新技术;上榜基金会中,有29家在调研期内开展了第三方评估或模式总结。

钟金秀建议,未来公益品牌建设还需回归项目守住初心,加强对话带动,持续投入助力品牌长久发展。

每个人都可以是公益筑梦者

新时代的慈善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命题,而每个人都是答题人。”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澜女士在大会上说,得益于创新的技术与理念,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从公益项目的“参与者”变成“拥有者”。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公益筑梦者,在向善、向上的时代浪潮中留下自己的印迹。

本届大会为三位投身公益的模范代表人物颁发了“公益星力量”奖项。

贵阳市黔运岀租汽车公司驾驶员余太湖在此前还曾获得第十届中华慈善楷模的嘉奖,他在过去十余年靠着“讨书”,为一百多个山区学校建起图书室,被称为“讨书的哥”。“我没读到的书,希望孩子能读到;我走过的弯路,希望孩子们不要走。”余太湖在获颁“年度公益星力量”时表示,儿时的自己渴望走出大山但未能如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未来帮助更多山里的孩子用知识“走出去”。

积极开展研究、提案建言,推动公益生态发展的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也当选“年度公益星力量”。他在现场指出,好的公益生态,一是要有公益人,二是要有相应的关系和网络来建构公益生态的各种圈层,三是有政府的支持,四是要有捐赠者财富的支持。

另一位“公益星力量”林顺潮是健康快车香港基金创会委员及顾问,他创办了亮睛工程慈善基金并担任现任主席。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间,他带领团队为边远地区群众完成十九余万次白内障手术,帮助基层医院培训了成百上千眼科医疗人才。

此外,当天大会还表彰了2023年度在公益领域具有示范作用和突出贡献的先锋与模范。获奖名单如下:

如何构建优质的公益品牌

大会上,来自不同机构、不同企业、不同领域,有着不同背景的嘉宾,慷慨分享各自的公益实践经验,畅谈对公益品牌建设的心得。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在分享中指出,公益品牌有三类,包括机构、项目、活动。“机构品牌是根本,项目品牌作载体,活动品牌打辅助。作为公益品牌的关键载体,项目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从设计、筹款、执行、传播到创新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

基金会中心网秘书长,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智库专家吕全斌在当天发布《中国企业500强基金会透明指数》,并指出,中国企业500强是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的助推器,建立企业基金会是企业公益慈善专业化、现代化、品牌化的体现,500强企业基金会仅占全国企业基金会6.8%,却为社会公益事业提供了38.3%的公益善款。

和众泽益创始人、主任,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南方周末CSR研究中心智库专家王忠平指出,纵观2022年的企业志愿服务,有三个特点值得关注,即企业志愿服务品牌建设韧性化、企业志愿服务品牌创新稀有化、企业志愿服务品牌合作外部化。

来自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智库专家师曾志则在年度对话圆桌中,与万科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陈一梅、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合作发展总监张銮明、爱德基金会传播倡导团队主任王宜,一同探讨了公益品牌创新发展的“务实与务虚”。

师曾志指出,公益项目的虚实应该加上时间维度。“当项目可持续发展时,实现项目的方式便成了一个虚的东西,反而是践行公益的目标、善心、真正想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初心,成为了实实在在的东西。”陈一梅则认为,在公益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引导人的行为改变非常关键。“就像我们倡导垃圾分类,首先要帮助大众培养意识,随后将意识转化为行动,并形成习惯。通过与公众长期互动,我们把践行公益的知识和方法传递出去。”

张銮明和王宜也从公众视角进行了分享。“公益项目如何引起社会共情? ”张銮明说,“一是精准定位社会问题与需求,二是关注公众的参与,三是持续捕捉社会对公益项目的期待。”王宜则指出,情感、价值兼具事实的公益项目才能打动受众,并让受众参与和支持到公益项目中来。”“以事实为底座,情感来加持,价值来点亮。”

而在另一场圆桌对话则聚焦如何开展公益创新,让公益品牌可持续发展。

美赞臣中国以共享健康未来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愿景,“罐盖新生”奶粉罐环保回收计划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性项目。美赞臣中国企业事务部负责人焦燕在圆桌对话中分享道, 今年“罐盖新生”计划历时4个月,成功覆盖全国36个城市的300多个社区,3500家线下门店。“罐盖新生”精心打造的亲子体验活动与环保课堂走到社区家庭中,通过工业循环再造与生活循环利用创建产品全生命周期减碳闭环链路。

阿里巴巴集团社会公益部总监吴耀华分享了阿里巴巴在乡村振兴、灾害救助等方面的持续投入。他强调,一家企业应该找到社会责任、公益、商业模式的相互结合点,成为一家社会型企业,才能成为一家真正被老百姓认可和喜欢的好公司。

让更多的公益创新被看见

在2023年筑梦者公益大会上,每个人都是带着内心的温暖来的。

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兰珍珍女士,分享了欧莱雅“有意思青年”高校公益计划的二十年发展历程。2003年,在国务院西部大开发与扶贫的政策感召下,欧莱雅中国首开这个以赋能青年为主要目标,兼具商业实践与高校公益的公益项目,并创新性地将商业实践与高校公益有机结合,为一代代青年学子提供真实的O2O商业实践环境,通过校园义卖筹集的公益善款资助困难学生,校园公益社团,海内外游学,大学生就业创业等,引导青年人向上、向善、向美,启发青年创新力与领导力,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

春晖博爱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刘珊女士分享了在孤残儿童和困境儿童教育抚育方面的实践。她介绍说,春晖博爱目前通过运营三大核心项目服务福利院孤残儿童和困境儿童,分别是春晖妈妈项目、春晖关爱之家项目以及春晖守望项目。截至2022年底,春晖博爱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与71%的儿童福利机构开展过合作,累计培训87219名儿童照料者,系统、科学、持续不断地给予了241183名孤残儿童和困境儿童亲情般的关爱和以儿童需求为中心的教育抚育。

今年,南方周末与中国慈善联合会全新打造了“公益聚光灯”单元,推荐近年具有品牌创新性和中国特色的优质公益项目。

当天作为中国慈善联合会的代表,杨澜表示,公益是以应用为核心特征的工作领域,要有效回应社会关切,解决社会问题,就需要加强机构和团队的专业性,鼓励项目的创新性。而“公益聚光灯”单元就是希望为更多来自基层的公益创新项目提供传播与交流的平台。

如何让荒地变成良田,让老人度过有尊严的晚年?西安市小蜜蜂公益慈善基金会推出的“老有所依‘杏’好有你”公益项目,用一片杏林撑起了一方古老土地的希望。

另一个聚焦老龄化痛点的公益项目是四川省彭州市葡萄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爸妈食堂”,不仅能解决乡村困境老人的日常用餐需求,还成为了一个抚慰老人们精神孤独的沟通交流平台。

黑龙江省心康园精神康复救助基金会的“绿蝴蝶在行动”公益项目,通过建立精神康复机构、孵化社区康复站、由专业团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康复训练等形式,已为2万余名精障人士开展了3.5万余人次的社区康复训练,帮助他们回归家庭与社会。

如何在灾害来临时更好地做出反应?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社会应急力量骨干培训计划,提供分层分类专业能力培训,以提升应急反应、协同救援、调度指挥、现场处置等综合能力,助力健全专业高效、运转协调的红十字应急救援机制。

这是冬日里的一抹暖色,也是公益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一年一度的筑梦者公益大会落下帷幕。在这个平台上,汇聚每一分向善的力量,筑梦者们始终不曾停息。

筑梦者,人助之。

今年10-12月,南方周末“筑梦者公益大会”专题将持续更新不同角度的行业深观察,希望打造一个分享知识成果、探讨公益业态、赋能行业发展的创新平台。

南方周末于2020年发起筑梦者公益大会,以“汇聚向善的力量”为宗旨,希望连接政府、企业、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公众等公益领域的核心要素,与各方智慧力量一起分享知识成果、探讨公益业态、赋能行业发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