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不只小孩得,大人也要当心

支原体肺炎并不是只有小孩才得,大人也要当心。近日,广州30岁的朱女士发烧发冷、四肢乏力,还咳出黄痰,原以为是普通感冒,却迟迟不好,通过支气管镜检查才发现是“支原体肺炎”,经过针对性抗感染等治疗后好转出院。

莫名出现高烧不退,普通治疗未能缓解

30岁的朱女士平时身体不错,近日突然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8°C,伴随畏寒、寒战,四肢乏力。曾到医院就诊,医生给予布洛芬退热、头孢菌素抗感染等治疗后,她的症状无明显缓解,随后咳嗽、咳黄白色粘痰,不易咳出,夜间尤为严重。

于是,朱女士来到省二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寻求治疗。何耀为医师通过胸部CT检查发现,她的右肺下叶感染性病变,于是将其收治住院,进一步完善检查。

医生通过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朱女士的右下肺支气管有大量黄白色粘痰,通过快速病原学检测,发现了“肺炎支原体”。也就是说,朱女士得了最近流行的“肺炎支原体肺炎”。

针对她的情况,医生给予左氧氟沙星针对性抗感染及止咳、化痰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朱女士很快好转出院。 

治疗前胸部CT:右肺下叶可见多发小片状、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不均匀,境界模糊,可见片状实变影,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影。

治疗后胸部CT:原右肺下叶多发小片状、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较前明显减少、密度明显减淡。

肺炎支原体也是成人肺炎的重要致病原

省二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孙瑞琳解释,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以间质病变为主的急性肺部感染,在临床表现上与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肺炎有明显区别,因此临床又将其与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及立克次体等其他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统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

目前国内多项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和肺炎链球菌是我国成人CAP的重要致病原。

据介绍,支原体肺炎的潜伏期为1~3周,发病形式多样,多数患者仅以低热、疲乏为主,部分患者可出现突发高热并伴有明显的头痛、肌痛及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以干咳最为突出,常持续4周以上,多伴有明显的咽痛,偶有胸痛、痰中带血,少数严重病例可出现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窘迫。

呼吸道以外的症状中,以耳痛、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较多见,极少数患者可伴发胃肠炎、心包炎、心肌炎、脑膜脑炎、脊髓炎、溶血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关节炎及肝炎等。

肺部阳性体征少而影像学表现明显是支原体肺炎的重要特点。病变多为边缘模糊、密度较低的云雾样片状浸润影,从肺门向外周肺野放射,肺实质受累时也可呈大片实变影。

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药物是成人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

据介绍,用于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常用药物有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是目前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药物是成人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但目前也有支原体肺炎对大环内酯类抗菌素耐药,所以临床要结合患者个体情况酌情选用。

支原体肺炎是否会引发“白肺”?少数支原体肺炎侵犯病变范围广,或者黏液引流不畅,累及支气管、肺泡、肺间质,引发“肺不张”,甚至造成影像学上的“白肺”,通过有效抗感染及祛痰、拍背、支气管镜治疗等手段,在较短时间内治愈,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医生提醒,肺炎支原体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尤其是夏末秋冬季发病率高。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比如咳嗽、打喷嚏。5岁以上的学龄前及学龄儿童、青少年属于高发人群。

支原体肺炎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①远离传染源,室内定期开窗通风,去人员密集且封闭场合时建议可佩戴口罩。②做好手卫生,经常用肥皂(洗手液)流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擦拭双手。③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足量饮水,充足睡眠,适量运动,以增强免疫力。

省二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孙瑞琳提醒,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如若出现了咳嗽、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建议尽快就医,查明病因,针对性地治疗,切莫自行服药,延误病情。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