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确权”到“伪忙碌”:形式主义为何总是趋向内卷

无论是“形式确权”也好,“伪忙碌”也罢,本身都是权力紊乱的一种表征。不管他表现得多么严肃和缜密,这种不以工作本身为目的的忙碌都不可能带来相应的治理效能,反而会成为基层治理中的重要负面现象,影响治理效能的输出,加重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引发低效能感、工作倦怠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责任编辑:陈斌

近日,关于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重的问题,引发持续热议。

对教育领域较为熟悉的新浪微博大V“胖虎鲸”发起的讨论显示:中小学教师在本职教学工作之外额外承担的“任务”,从范围上可谓五花八门,包括但不限于打扫卫生、统计数据、参加会议(非教学)。当然,最多的还是“准备”和“迎接”各种各样的审核和检查。而从分类上来看,这些“任务”又细如牛毛,从管辖层级上看来,既有省里、市里的,也有区里甚至街道的,从管辖部门来看,既有教育主管部门的,也有其他管理部门的,甚至还有“八竿子打不着一撇”的部门的。

如果仔细观察这些五花八门又细如牛毛的“任务”,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行政管理中,形式主义的总是自然而然地趋向内卷,从上到下的纵向内卷表现为“层层加码”的督查压力,即下级总是自动趋向“变本加厉”完成“任务”,而管理层级越接近基层,这种“变本加厉”就越严重。而横向内卷则表现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