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阿顺:对手只有一个

    天气不似预期。

    11月13日,广州的降温让所有人措手不及。高尔夫球场上刮着冷风,不少人忍不住缩着脖子、裹住手脚回到室内。

    吴阿顺当天只穿了薄外套和短袖,在风中始终松弛,谈笑亲和,挥杆舒展。

    “我们高尔夫选手都是跟风、跟雨、跟太阳、跟湿度温度打交道。”吴阿顺说。

    环境影响在赛场遍布全球的欧巡赛中尤甚。在欧洲本土赛场上,亚洲选手需要适应阴雨、强风、寒冷,而在其他大洲的赛场上,气候、地形、土壤乃至草种的千变万化,让比赛的走向总是充满变数。

    而吴阿顺在变幻的欧巡赛场上,获得过四次冠军,是中国高尔夫球员中的首位。把区间拉得更长来看,在参加欧巡赛前,吴阿顺是中国内地首位高尔夫男子日巡赛冠军。而在欧巡赛之外,自2016年高尔夫球项目回归奥运会后,吴阿顺先后两次代表中国国家队出战奥运会。

    十余年的风动、幡动,吴阿顺注视着插旗的方向,屹立于果岭之上。

    一、与风雨交手

    十年前,首次获得英国公开赛资格的吴阿顺,第一次踏上英国的缪菲尔德球场。

    这就像站在高尔夫历史的起点:1744年创办于此的同名俱乐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尔夫社团。同年,英国出现了高尔夫历史上最早的文字规则。而英国公开赛,也是世界上首个高尔夫赛事。

    此时,二十八岁的吴阿顺第一次参加大满贯比赛。他转为职业选手刚过了两年不到,已经在中国国内赛场和日巡赛上,先后赢得三个职业冠军,新锐、强劲是他那时候的代名词。

    但是,在这片有着数百年高球历史的土地上,年轻的吴阿顺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

    “完全不可控,而且不知道原因。”吴阿顺回忆道,“经常一打出去,以为球会滚的时候,球不滚,以为球会停的时候,反而球不停。”

    离开了熟悉的环境,高尔夫球运动的奥义才真正开始浮出水面。

    缪菲尔德球场属于最传统、原始的林克斯(links)球场。这类球场临海而建,呈狭长的形状,空旷、风大,沙地硬而高低不平。而国内乃至亚洲的球场,一般土质松软,有茂密、湿润的植被覆盖和遮挡,两者大相径庭。

    “人们说我们打高尔夫的地方风景好、空气好。但是跟职业扯上关系的话,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吴阿顺说,“基本上比赛时间一定下来,除非会带来生命危险,不然刮风下雨都得上场。因为你必须为你这份工作负责。”

    2013年英国公开赛,吴阿顺正在挥杆

    为了让自己的球杆适应水土,第二年吴阿顺开始“捕风”。他在当时的采访中表示,英国一个球洞一场风,那一年他到处找风。这恰是高尔夫的精髓:就算旗杆插在了珠穆朗玛峰顶,高尔夫人照样攻上去,何况只是一场风?

    “你需要去适应它。”十年后,走过了不同大洲的球场,吴阿顺说:“你既要克服大自然的阻碍,又要和它交朋友,融入到大自然中去。”

    适应大自然的过程没有捷径,只能靠肉身亲历来完成修炼。“捕风”,是吴阿顺整个职业生涯的命题,在这个漫长季节里,吴阿顺一步步读懂了风的秘密。

    二、“不做小池里的大鱼”

    让吴阿顺成为四冠王的欧巡赛,是“自讨苦吃”换来的。

    2012年获得日巡赛冠军之后的三四年时间里,吴阿顺的职业重心全放在了日巡赛中,赛场集中在亚洲,航班时间短,饮食、水土、时差也很好适应,而他在日巡赛的成绩也一直不错。

    但是,他很快就觉察出日巡赛对于自己而言“太舒服了”。

    日巡赛的赛场设置普遍较宽、短,对选手的击球距离要求较低。“自然而然就容易让人觉得自己的体能已经够用了,不会主动想到要开发自己的潜能。”吴阿顺形容当时的自己,“就像打退休球一样”。

    在欧巡赛、美巡赛的狭长球场上,要求选手有更强的力量和控制。当时,吴阿顺偶然受邀参加过一次欧巡赛,长时间的倒时差、舟车劳顿、饮食的巨大差异,都使人疲惫不堪,心生怯意。这也让他意识到了欧美选手的强壮。

    “但安逸不是二十几岁的人该干的事情。”吴阿顺说道。

    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吴阿顺还是决定求变。事实上,他在刚出道时就在采访称:“宁做大池里的小鱼,不做小池里的大鱼。”

    超越,来自对当下自我的舍弃和否定,求变的一刻,或许已经是成就非凡大师的伏笔。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日巡赛的基础上提升技术。吴阿顺和教练决定调整练习了十多年的击球动作,从而突破能力的上限。

    “一定要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如果不发挥出来,感觉自己很吃亏,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好好把它做到极致。有什么困难就解决什么困难。”

    那是相当痛苦的一段时期,换掉长期依赖的动作,“副作用”就是成绩下降。谁也说不准这样的低谷将会持续多长时间,吴阿顺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不行我就从头再来,反正我还年轻,我练它几年,再重新开始打全国赛也是可以的。”

    连续三四年时间里,每年冬天,吴阿顺都只身飞赴美国洛杉矶,接受美国排名前50的高尔夫教练乔·蒂尔指导,并且在训练中度过中国农历新年,未曾回家团聚。

    求变的第二步,则是吴阿顺“高尔夫球运动生涯里最大的困难”:将职业重心转向欧巡赛。

    欧巡赛是智力和体力的考验。欧巡赛赛场分布在全球各地,选手要想获得足够的积分,往往需要辗转多个大洲,日程紧凑,舟车劳顿,还需要有参赛的策略,充分利用好时间。

    在这样的赛制下,职业的态度已经不仅仅体现在球场上,更体现在球场外每个选手如何严格执行时间规划,保持状态、坚持训练。

    “安排好自己时间、保持状态看似只是小事,实际上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而且在国外,我们还代表着中国选手的水平。”吴阿顺说,“干一行像一行,职业选手得有自律和专业的样子。”

    职业选手要想保持状态,不止靠本体感受,往往还需要用技术和仪器进行精确测量。借助智能腕表监测心率、血氧、睡眠质量等信息,还可以采集心电图,为健康提供更智能更全面的管理。

    “这对于我们平时生活和体能训练都很有帮助。”吴阿顺解释,“比如平时我们健身的时候如果需要做有氧耐力的运动,我们可以通过手表即时了解到运动期间的心率、用时、消耗的热量是否达标,健康和体能层面身体是否达到最佳状态,也可以借助智能手表进行判断。这些事情过去我们只能凭感觉。”

    三、稻田边的日与夜

    帮助吴阿顺走遍国际赛场的自律习惯,来自福建的水稻田边。

    吴阿顺出生于福建漳州市农村里的一个普通家庭。他十六岁那年,一位籍贯漳州的女港商希望通过办学振兴家乡,吴阿顺因而结识了来村里选拔学员的宋明峰。

    十六岁,对于大部分高尔夫选手的启蒙而言已属“超龄”,而吴阿顺才第一次听说高尔夫。

    被选上后,孩子们的日程满满当当:早上跑步,然后上文化课,下午练习高尔夫的基本功,晚饭后需要补习高尔夫的规则、中英术语等等专业知识,除此以外,宋明峰还给孩子们安排了打坐、冥想等等课程。

    对于正值青春期还好动的男孩而言,修身养性并非易事。“那时候年纪小,如果不是宋老师安排,不会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调整自己的作息。”吴阿顺说。

    现在,吴阿顺在赛事期间,早上起床后进行一连串拉伸,激活身体,然后前往球场练习,下午修正动作和训练体能,晚上充分复盘当日的训练,和少年时期的作息如出一辙。“所以我觉得那段时间很宝贵,就是在塑造我,为未来的时间观念和自律做准备。”

    时间观念以外,艰苦的训练环境也早早让吴阿顺磨炼出了韧性。

    一开始,宋明峰租下了一块水稻田边的荒地,师生几个割草、耙地,平出一片“果岭”,钉木板、铺上破旧地毯,就是简易的打击垫,需要感受打真草的感觉时,就到水稻田里挥杆。

    到了盛夏,附近一条江的水位下降,露出了沙地,正适合打球(因为不容易滚远)。于是宋明峰带队,每人每天拎着一筐球,背着球包,带上一块木板搁在沙地上,然后顶着烈日练球或者跑步练体能。

    相比之下,现在的科技从球杆的制作到数据的辅助,已经让选手的训练效率大大提高,反馈和复盘随时随地都可实时进行。

    在华为WATCH ULTIMATE DESIGN 非凡大师的高尔夫球场运动模式中,吴阿顺打开高尔夫球场模式,定位搜索附近球场,就可以找到所在球场的地图,手表页面可以呈现完整的球道视图,显示出果岭、沙坑、水域的位置及测距信息,而这些功能与数据呈现可以让更多的大众球友享受到类似于专业球童的服务。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支持的球场地图超过320家。“胸有成竹”不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

    在智能设备的支持下,“好教练”不再只是职业运动员的专属,华为WATCH ULTIMATE DESIGN 非凡大师还可以记录总杆数、推杆数、罚杆数、球道命中情况等信息,从而自动统计分析本场球局的平均推杆、开球上球道率、标准上果岭率等关键技术统计。除此之外,手表还可以通过自动挥杆侦测算法识别每一次击球的落点位置与击球距离,让球手更直观地复盘整场表现。这些数据,在吴阿顺学习高尔夫的年代里,只能纯靠人工手写记录、计算。

    “以前都是教练肉眼看动作应该怎么调,现在用数据来说话,一目了然,指导的错误率降低了,花费的时间也缩短了,反馈也更及时。”吴阿顺感慨。

    吴阿顺在华为WATCH ULTIMATE DESIGN 非凡大师的高尔夫球场运动模式下进行热身练习

    宋明峰曾经在采访中回忆,吴阿顺“刚开始并没有那么顺”,直到19岁,才在高尔夫上开始显露锋芒。“一直都是稳定成长的选手,没有一鸣惊人,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宋明峰表示。

    2015年在家门口捧起沃尔沃中国公开赛冠军奖杯时,吴阿顺说:“我不是那种天赋型的球员,但我从来都没有放弃努力。”

    吴阿顺并非从小渴望成为高尔夫球冠军,但是他却一路坚持了下来,成为了宋明峰当年招募的学生里至今剩下的唯一一位现役高尔夫球选手。在吴阿顺的妻子刘鑫看来,他是用自己的坚守来报答支持自己的人们,“让大家的心血不会白费”。

    打了很多年高尔夫球之后,吴阿顺想起当初宋明峰选拔学生时的关卡。关卡一共十个项目,其中第一个项目让吴阿顺印象最深刻:绕着200米长的操场跑圈。第一第二天各跑50圈,第三天跑75圈,第四天跑100圈……没有规定时间,也不要求速度,只要完成即可。

    即便如此,这一关也已经淘汰掉了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声称自己是“跑着玩”的吴阿顺,坚持跑完了全程——即使对他来说也很吃力。

    宋老师一直没有说自己为什么要设置这些关卡。吴阿顺则是在运动生涯中慢慢明白过来。“这一套确实是能选拔出高尔夫的人才。长跑需要的耐力,高尔夫也需要。”

    “每件事情都应该做到极致,问心无愧。”吴阿顺补充,“该练球的时候没有偷懒,需要去打拼的时候没有浪费机会,把潜能都发挥出来。”

    只有打好扎实的基础,用汗水灌溉自己心中的信念,坚持、笃定,才能在向信仰无限趋近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方成非凡大师。

    2018年8月,吴阿顺在个人微博上传了自己练习时被晒伤的照片

    四、场上,唯一重要的是球

    某种意义上,吴阿顺在高尔夫球场上就是一个“长跑运动员”。他的第一个职业冠军,经历了三次加洞赛才决出胜负。“那时候不紧张。注意力还是很集中的。”吴阿顺回忆时笑道,“反正放手一搏,不是你死就是我死,没得选。”

    吴阿顺的经纪人彭焱焱曾经在采访中形容吴阿顺像“大象”,“温顺但是充满力量”,“性格沉静、平和”。而吴阿顺回忆,自己少年时期本来是“一个暴躁的小伙子”。

    “高尔夫可以磨练你的耐心,控制好自己的脾气,永不言败,并不会说天气很差什么的就放弃了。即使没晋级或打得不好,下一杆我还是很认真,而不是打坏了、没机会了,我就瞎打了。”

    采访中,吴阿顺正在介绍风对击球的影响

    “天有不测之风云”这句话在高尔夫赛场上往往既指实际的天气,也指抽象的赛况。吴阿顺的淡定,反倒成了变幻的局面中最可靠的因素。

    据报道,2012年日巡赛的东信公开赛中,吴阿顺虽有脚伤的劣势,心态未受影响,排名一路上升至并列第二。其间,第三天的比赛因雷暴天气取消,第四天上午天气依然没有好转。许多人猜测,当天的比赛将会取消,这意味着当时排名第一的日本选手将大概率成为冠军。

    吴阿顺与其他选手一起,开始提前祝贺日本选手。正当人们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时,却听见了广播通知:雷雨过后,准备开球。

    最终,原先的排名第一未能进入加洞赛,而吴阿顺在加洞赛中胜出,成为中国内地男子高尔夫首个日巡赛冠军。

    还有一次戏剧性事件,发生在2015年。当时吴阿顺参加欧巡赛的中国公开赛,成绩与英国选手霍威尔一直在榜首不相上下。比赛进入到最后一轮,先打完十八洞的吴阿顺没有看对手比赛,而是直接跑到果岭上,为可能的加洞赛做准备,直至有人跑来告诉他:你已经赢了,不用练了。他成为首个在本土赢得欧巡赛的中国内地高尔夫球手。

    “下场更重要的是心态稳定。我们很多人看到成绩榜会有想法,想着保守一点还是进取一点,排第一还是第二,这会打乱自己的节奏。”吴阿顺说,“融入大自然就是要忘我,在高尔夫球场里只有你自己跟球场的关系而已。在你最放松的时候,你才能打出好成绩。”

    观心是逆人性的。吴阿顺在刚转为职业选手时,很长一段时间里离冠军总差一步之遥,“三四轮里面总有一轮打得比较差”。“那时候也有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打高尔夫?为什么这么多次机会我都赢不了?”

    后来宋明峰将他介绍给教练乔·蒂尔,吴阿顺把自己的困惑都告诉了对方。乔·蒂尔循循善诱,尝试让他理解“让冠军自来”的道理。

    “太在乎胜利的时候,人有压力,动作就不自然。”吴阿顺解释,“做好你自己,把每一杆处理好,有冠军很好,没冠军也没问题,因为你已经做到最好。”

    2014年英国公开赛期间,吴阿顺与启蒙教练宋明峰(右二)、教练乔·蒂尔(左三)等人合影

    这只能像训练肌肉一样去训练如何对抗人性。当运动的意义超越了冠军本身,当中的求索之路,也许没有尽头。从稻田到果岭,吴阿顺实际上只做了一件事:追求极致。

    这正是华为WATCH ULTIMATE DESIGN 非凡大师所要传达的理念:非凡与起点的高低无关,与暂时的胜利或挫败也无关,只有不断攀登的姿态,才足以为勤勉、笃行的挑战者镀上光芒。

    在吴阿顺心目中,高尔夫运动走到极致,是“无欲则刚”。

    吴阿顺的教练经常形容,吴阿顺心中好比有吴阿顺1号和吴阿顺2号,两人经常打架,他是否有办法战胜魔鬼的一方?“这就是杂念。你怎么跟自己相处,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调动起来?就是做到忘我。”吴阿顺说。

    在高尔夫的世界沉浸十余年,吴阿顺现在已经明白,球场上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永远不知道是否每一杆都能如自己所愿。“但真正的大师心里是自信的、运筹帷幄的,你知道,即使这杆打坏了,下一杆我还是有办法打中目标。”

    “高尔夫就是自己跟自己比赛,它不像篮球、网球,不是一个对抗性的运动,你能挑战的只有你自己。”他总结。

    以华为WATCH ULTIMATE DESIGN 非凡大师为代表的华为智能穿戴,同样践行着大师精神,十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坚守匠心,专注于将科技创新与健康生活融合,引领穿戴新时尚,不断超越自身和行业水平。

    十年间,华为智能穿戴在全球拥有10大研究所和3大运动健康实验室,与全球超过100家专业机构合作,推出200多项创新研究,服务超4.5亿用户,申请专利超过800项。在技术上持续超越自身、在体验上不断追求完美,让华为智能穿戴连续四年成为行业内中国市场份额第一。

    下一个十年,华为智能穿戴还将持续探索,以技术的力量助力用户迎接挑战、成就非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