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生活在两点一线之外

不同功能、不同特质的空间,像一张绵软但有力的网,在满足人们的基础生活之外,也能够让人们在此处安放内心世界,拾取生活的能量与勇气。

作为典型的输入型城市,青年人为什么来了成都就不愿意走?或许正在于,这是一个充满生活可能性的想象,且允许人们塑造理想环境的地方。

责任编辑:陈雅峰

市民在湖边散步。王进摄影/图)

“两点一线”,曾是叨叨在一线城市生活时的现状: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后,要奔波辗转在1个小时左右的通勤路上。回到出租屋,迎接自己的常常只有一份外卖。压力是家常便饭,幸福仿佛与自己无关。

“单调”最能精准概括她对现状的不满。在叨叨看来,工作上的忙碌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选择,她更渴望的是在工作和居住之外,能够去往随时接纳自己的“第三空间”。毕竟,诗与远方不能常去,但“附近”是唾手可得的。

成都,几乎容纳了她对生活的所有想象。散落于街边的文艺小店、不眠夜晚里的体育公园、多功能的商业街区……在这里,时差可以被允许,情绪能够被托起,公共空间里的成都,正以多元的形态容纳着生活的各种姿态。

于静谧一隅,与内心的声音独处

搬到成都之后,叨叨生活上的变化几乎是翻天覆地的。

虽然气候、就业环境的变化都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但这是她第一次知道自己喜欢的生活是可以实现的。即便是住在出租屋里,买东西的逻辑再也不是“挑便宜的简单用吧,搬家太麻烦”,冰箱里终于可以囤满自己喜欢的食物,周末可以在家享受地做做饭。种花、养狗,住所终于可以用心布置。

以往生活过多年的城市,她常常是带着一种游客的心态,成都却是第一个让她感到有归属感的城市。于是带着“想在这里待一辈子”的冲动,叨叨抱着长线发展的心态,几年前便爽快地定居在成都。

如今,家附近已经成为南边的核心商圈。越来越多元、便捷的生活半径,令她感到自己真正地属于这里。“出门就是地铁,周围有美食街,走路能到宜家,火车站离得特别近,打车去机场也才20分钟。简直不要太方便”。

作为一个被城市拥抱和接纳的人,一个理想的公共空间和城市社区,是叨叨对于家门口的期待,也是她对自己的期待——通过空间规划让更多的人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初入城市时的人生地不熟,让她关注到年轻人对熟人圈子的渴望,于是她把关于“熟人社区”的想法和实践放在了天府社创中心。

天府社创中心一景。(郝紫摄影 / 图)

开放自习、图书阅览、亲子学习、瑜伽、隐藏的残疾人生活场景、老人生活场景……不同的“生活场景实验室”,并非独立的标签式的空间呈现,而是隐藏在整个一层市民中心里,在不同的时段可供不同人群享用空间。

在户外广场,偏爱早起的老年人上午在此锻炼身体,而不必担心打扰到他人。在室内自习室,下午和夜晚出没的年轻人在此备考、读书、加班、发呆,旁边备有免费耳塞供随时取用,现场也有志愿者管理着现场秩序。中心内部,咖啡车也不再只是时髦的象征,外带杯、咖啡渣循环利用亦体现了可持续的理念。

无门槛预约、开放式入口、敞亮的内部空间以及整齐舒适的观感,让它逐步成为周边社区居民的常驻地。置身这里,人们的思考和情绪不尽相同,却都在一个敞亮、安静的环境里,平等地获得了一份精神上的尊重。

天府社创中心运营一年至今,已经吸引超过10万位市民参与其中。天府社创中心作为全国领先的市级社会创新中心,是由成都市委社治委指导建设,社会各界力量共创共建实现落地的空间。

当然,成都人的精神空间还不止于此。即便曾经压力增加,成都的独立书店仍旧不减反增。有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有164间新开书店,其中,成都市以19间居于榜首,不负“中国书店之都”的称号。

浮于野书店。(刘大风摄影 / 图)

刘大风创立的“浮于野”一店,是一间只卖诗集的独立小店,同时经营咖啡、酒水。除了写在门口小黑板上的自选诗词,还开展野地里的诗歌派对、带领大家读剧、观影,几乎是个乌托邦式的存在。有惊无险地熬过第一年,甚至很快开出更大的第二家店:一间只卖小说的书店。

刘大风和他的小小书店,凭什么能够挺过艰难时刻,柳暗花明?有人判断:“大概是成都人松弛乐观的内在状态,让他们恢复得也比较快;而当地的主理人大多不急于扩张,节奏掌握得比较好,那么保住一家店、一个公共空间相对是容易些的。”

这些静谧的角落,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和他们背后的主理人一样特立独行,各具形态,用昂扬的姿态展现着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主张,却有着接纳所有读者和顾客的广阔胸怀。

去街上走走,喝喝咖啡,逛逛书店。低头,重整内心秩序;抬眼,又在街边遇上热闹。

漫步热闹街头,偶遇微小的幸福

“成都二环高架的月季又开了。”继春日月季刷爆社交网络平台,7月的成都街头再现“花重锦官城”的盛景。从天府广场走到天府大道,散步在成都的立交桥下,余光便被周边高低错落的鲜花绿植吸引过去。

桥上的红花沿着防撞墙往外生长,与桥下的绿意隔空呼应。高架路变身“空中花廊”,来往的汽车行驶在花环里,桥下的行人则走进了绿野仙踪之境。抬头看,桥上是风景,往下看,桥下是另一道“风景”。

当天色渐暗,各个运动场上的照明灯点亮了城市空间,桥下也迎来了人流高峰。球场上的少年激战正酣,青涩的滑板少年正打算给旁边的叔叔阿姨秀一手,娃娃们爬网滑梯,满是嬉笑跑跳的欢声笑语;散步、打球,家长们也没闲着。

3个3人制篮球场、2个互动足球场、1个滑板区、1个街舞轮滑区、1个乒乓球场、2个儿童游乐区。这是府青路三段立交桥下,一个绵延数百米的“运动长廊”。曾经,高架桥下的灰色空间因卫生、安全问题成为周边的疑难杂症。如今长达1000米的成华府青运动空间应时而出,成为成都街头野生篮球赛的最佳场所。原本闲置的边角地焕新为城市体育新空间,既解决了运动不想离家太远,也不存在扰民问题,甚至还可以遮风挡雨。

桥上车水马龙,桥下健身运动,不同的节奏构成一个奇妙又和谐的乐章,视觉与听觉又铺陈出一幅盎意横生的城市画卷。

在成都,这样的巧思数不胜数。城市高架桥、立交桥下的灰色空间摇身一变为小小运动场,这是成都一直在打造的“金边银角”。在三色路旁边,从闲置厂房改造成的文轩体育公园,门口有地铁,足球、篮球、蹦床、攀岩、冰上、滑雪体验等运动一应俱全。

体育产业从业者同时也是运动爱好者的于天表示,“在凤凰山看球跟在国外场馆感受一样,专业足球场,没有跑道,观众和球场离得很近。”他觉得,一个理想的体育场,能够让爱好者们尽情感受运动带来的激情与振奋。

夜幕下的成都市凤凰山体育馆。(郝紫摄影 / 图)

大运会掀起的全民健身热潮,逐渐催化出“天生好动”的成都人参与公共空间的新方式。2023年以来,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成都高新体育中心等大运场馆相继宣布场馆部分区域面向市民免费开放。构建更有运动活力的温暖社区,让空间边角料真正成为社区中的金角银边。

在这片运动热潮生根发芽的土壤中,天府绿道,则是成都的另一个重要实践。五年来,成都市已经逐步推进天府绿道“结链成网”,累计建成绿道总里程已接近6000公里,植入文旅体及科技设施3500余个,累计建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2700余条。

2400公里的社区级绿道,是运动者的跑道,是市民和游客的步道,也是年轻人回家路上的愉悦和微小幸福。

市民在绿道骑行。(刘永宁摄影 / 图)

逛烟火市井,感受新旧交织的活力

游人如织的春熙路,是成都的地标性景点。随着IFS和太古里的修建,这里也成为年轻人经常出没的地方。满眼霓虹转过去就是老街老巷,年轻人刚刚欣赏完街景,下一秒就可以去吃孃孃围裙蛋烘糕。

现代与历史的强烈对照,让这里的时尚是落地的,历史又是出新的。放眼另一边的盐市口商圈,COSMO,一座商业体量5万平方米的潮流综合空间,取代了沉寂已久的财富中心。

COSMO集合了多家成都首店和城市旗舰店,《超磁带》潮流数字新媒体艺术展、巴塞尔设计学院艺术展中国首展、《苹果百货大楼》艺术品及周边摄影展等多场展览也在COSMO成都同步开展,“边逛边看展”“品类丰富又平价”,让COSMO迅速盘活了附近的资源。

2023年春节,西南地区颇具影响的新媒体及研究型创意机构“一筑一事”,往COSMO丢了一个快闪亭——一间名为皿口一人的“策展式艺术书店”。从每期只选100本,到每场只讲一件事,让年轻人可以一边消费打卡,一边汲取精神养分。

就在新年第一天,天府艺术公园文博坊首个开放式商业街区亮相。市民们可以在这里观展、逛集、游湖、看书、饮咖——这正是全龄可参与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妙趣横生之处:超越空间和思潮的边界,让城市文化和艺术商业实现共生。

当年轻人纷纷涌入成都,游戏、动漫、电竞等文创产业在这里肆意生长,成为年轻一代认识成都的新名片。对于成都或大或小的变化,同样扎根成都8年的王牧之有一种感觉:“从社区居委会到公共空间,到处都透露着拥抱新生事物和拥抱年轻人的城市精神。”

社会学家希奈特(R. Sennett, 1990)指出,“城市的文化”特质就在于它能将不同的人,无论其种族、年龄、阶层和爱好,集聚在一起。通过在城市中的公共交往,突破了原来建立在亲近的共同性上的个体身份,为人们在复杂的城市生活中形成更广泛层次的社会关系及重塑个人身份提供了无尽的可能。

空间理念和城市精神的不谋而合,让成都的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可以容纳人身、活动的建筑,更是包含对人的需求、对生活本身的用心关切。

成都天府艺术公园。(祝清海摄影 / 图)

结语

人们常说,成都是一个有生活气息的地方,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公共空间提供的生活和情感支持。从传统的茶馆街巷,到新兴的书馆商圈,公共空间容纳着成都人千姿百态的生活,也和这座城市的性格一样有着多元的形态,安静、活力、个性,一起构成成都人两点一线之外的生活。

这些如精神地标一样的公共空间,见证着城市的动态发展,也在人与人的联系和互动中,串联出都市人的情感地图。不同功能、不同特质的空间,像一张绵软但有力的网,在满足人们的基础生活之外,也能够让人们在此处安放内心世界,拾取生活的能量与勇气。

作为典型的输入型城市,青年人为什么来了成都就不愿意走?或许正在于,这是一个充满生活可能性的想象,且允许人们塑造理想环境的地方。

网络编辑:shidj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