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公益星力量丨余太湖:为书找人,拾起山区孩子被遗忘的读书梦

2023年11月17日,第四届南方周末筑梦者公益大会在北京举办,聚焦年度主题“公益品牌创新”,凝聚多方智慧力量,思考并观察中国公益的未来发展。贵州省贵阳市黔运出租汽车公司驾驶员、第十届中华慈善楷模余太湖获评2023年“年度公益星力量”。

责任编辑:史谅

谈及公益路上的最大困难,余太湖的声音有些颤抖,“不怕你笑话我,那时最大的心结是什么?我就说我为什么只是一个出租车司机,就觉得,我为什么这样穷?”他低头朝眼睛的位置抹了一把,留下半晌沉默。

一向知足常乐的他,极少把钱挂在嘴边,“吃得饱穿得暖,一直交着五险一金,我对以后的生活挺乐观的。”对于“穷”的愤懑,指向的不是个人生活,而是大山里教育资源的那道鸿沟。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年少时渴望读书的余太湖曾因为贫穷陷入困窘。如今他重回家乡,走上为孩子们捐书的公益路。然而过程中的最大困难,不是辛劳,不是误解,却依旧是钱。

资金的匮乏,是余太湖和书籍打交道时最大的拦路虎。好在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讨书-捐书-送书”的方式,一个曾经没钱读书的人为山区的孩子送去50余万册图书。一个普通的哥如何成了山区孩子们的送书英雄?一切只因他们同有一个读书梦。

被遗忘的渴望

出生于贵州山区的余太湖,和大多数山区家庭的孩子一样,生活艰苦。起初他对读书没什么概念,只是跟着老师教的课程读。那时候他所能接触到的书籍,大多是小人书,报纸是稀罕物。

初二以前,余太湖已经把四大名著读了个遍,无论去别人家还是走到有书可以借阅的地方,余太湖都要读书,哪怕是一张地图也能津津有味地看上半天。然而贫穷的家庭条件和匮乏的书籍资源,始终跟不上这位少年对书籍渴望的脚步。

从家里出发去往县城书店的泥巴路,一旦下了雨就变得泥泞不堪,单程就需要4个小时,一年也上不了几次县城,去得少不仅是因为远,更是因为忙。早上放牛、干农活,上午10点半到4点下午上学,冬天放学回来还要砍柴、烧柴火,忙活完后天又黑了。那时没有电灯,他就靠着煤油灯读,有时没有煤油了,只能用松树上收集的松油点灯,黑烟又大光线又暗,但现实的阻碍没能消磨他读书的兴趣,渴望反而像眼前的火苗一样在心中摇曳不息。

初中时,余太湖因为偏科严重选择了辍学。那时的他对此没什么概念,只知道是“要开始挣钱养活自己,不能再给家里添负担了。”外出后他干过汽车维修、开过长途车,直到步入社会后吃了太多文化水平上的苦,余太湖愈发明白教育对一个普通的山区孩子来说是多么举足轻重,教育和学历上的缺憾让他在工作中频频受挫。

因为认错英文字母,没能买回合适的汽车配件;不会说普通话,只能迷失在广州的街头;给福建的一家外资企业装货时,因为没人听得懂自己讲话而遭到一阵哄笑,他咬牙决心学会普通话。后来开出租车,就跟着交通广播一路走,一路学。

拾起读书梦

巴金曾提到关于《家》的创作动机,“读到我的小说,也许会觉悟,并毅然地去走新的路”。冥冥之中,书中的智慧引领余太湖走上了一条新的路。直到2012年,阔别家乡30多年的他和老同学们一起回到金沙县,看到家乡小学空空如也的书架,为母校送书、为山区孩子送书的想法在他脑子里冒出来。“我没有读完的书,希望孩子们帮我读完;我没有读好的书,希望孩子们能读好;我没有考上的高中,希望他们能考上;我没有走进大学校门,希望他们都能上大学!”余太湖说。

那时,余太湖开出租车的工作已经相对稳定,考虑到自己手头并不宽裕,便萌生了借跑出租车的便利,向周围亲朋好友募集图书的想法。按照国家教育大纲的建议,一个山村小学图书室起码要有一两千本图书。为了实现建一个图书室的目标,余太湖每次就200、300本往学校送,可亲朋好友都问得差不多了,收书就遇到了瓶颈。

转机出现在一次跑出租时。他开着免提和朋友聊起自己最近的困难,后座的乘客听到后备受触动,主动提出想要一次性捐助5万元帮助他们买书。这笔巨款令余太湖又惊又喜,感动之余,他也因此受到极大启发,“如果每载一个客人就跟他们说明这个情况,让人知道贵州还有许多的孩子们没有课外书看,就会有更多的人捐书了。”

余太湖就这样边送边收,在公益一线坚持了十余年之久。11月14日,第111个“蒲公英”图书室在贵州山区落地挂牌。截至目前,余太湖和他身后的爱心人士共捐出50多万册图书,帮助学校建设111个图书室。

在海内外爱心人士、爱心企业以及爱心医院的支持下,他的行动与情怀也引发广泛共鸣,许多人加入他的爱心队伍,共同将公益助学持续进行下去, 媒体的报道下,参与捐书的人越来越多,志愿者的身影遍海外,发起的公益项目早已不止于这项“我为山区孩子送本书”的助学活动。

众人的火焰

除了图书,余太湖还发动爱心团队捐赠体育用品15万件,学习用品15万件,新旧衣服5万件套以上;与爱心医院合作,为烧伤的刘艳群、摔伤的陈小敏和近300名唇腭裂患者提供免费治疗; “手牵手·爱心100”助学活动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覆盖近900名学生……原本因善意接力萌芽的小事,已经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带着责任感的大事。

曾有一名单亲家庭的高中学生,父亲在送自己上学的途中摔成了植物人,他别无选择,只能放弃读书。余太湖和志愿者找到他,提出要每个月提供600元供他考上大学,这笔资助费用直到他在大学参加勤工俭学才取消。在助学活动的帮助下,山区孩子改变人生的故事还有很多,而且不只局限于学业。

让余太湖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叫赵富红的孩子,父亲酗酒,母亲出走,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作伴,因为无人关照打理,再加上懒散性格,学习也并不好。班级老师联系上余太湖团队,问这样的学生能不能帮帮忙?余太湖很明确地回复,“不管成绩好不好,我们都会帮。”余太湖觉得,不管受助的孩子在未来能不能走上好的前途,困难的时候能拉一把是一把。

趁着春节,余太湖团队给赵富红家里送了一台洗衣机。从那天开始孩子整个人都变了。“虽然成绩依旧不是太好,但人变得非常勤快,再也不是以前的邋遢模样。”因为要养活父亲和爷爷奶奶,上到初中的赵富红觉得比起继续上学,早点挣钱是更适合自己的出路,于是选择外出打工。听到他辍学的消息,不知情的余太湖赶忙打电话过去,没料到迎接自己的竟是一份郑重的感谢。

“余老师,请您放心,以后不管我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养活自己、养活家人。因为曾经受到过你们和社会的帮助,请你相信我,就算遇到了困难也一定不会做对不起你们,对不起社会的事。”这番话让余太湖彻底释怀。对于赵富红这样特殊的孩子,他最怕的,就是孩子误入歧途毁了自己的人生。但有了这几句话,他已经完全放心了。对于余太湖来说,受助学生长大后带来的好消息,就是对他和爱心人士们最大的回馈。这些山区孩子受助后的变化,一点点积攒成公益路上的动力,让余太湖更加坚信,“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一件好事就能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如今山区的条件已不似早年那样艰苦,但书籍老旧、缺少适合的图书依旧是山区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因家庭条件受限需要帮助的孩子仍有很多。

“自己没读到的书,希望孩子们去读;自己走过的弯路,希望孩子们不要再走。”这是2023南方周末公益大会上,余太湖作为公益星力量之一发表的获奖感言,也是支撑他多年的公益信念。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低头读书、抬头做人,即将退休的他在这件事上不愿“退休”,在继续讨书送书、传递公益力量的同时,余太湖也正计划着寻找一个合适的接班人,让爱心不断传递下去。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