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多重面孔:一轮夜空悬,千片秋江月

有意味的是,强调李白的入世,突出其建功立业的志士形象,在当今文艺作品中几乎呈一面倒之势。

责任编辑:刘悠翔

在历史上,没有几个中国诗人像李白这样,在其生活的时代便备受关注。关于他的话题、传说、故事,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广为流传,之后也没有随着他的离去日渐减少,反而愈加丰富、神秘。

一个文人不参加科举考试,却被征召于金銮殿,一介布衣未建尺寸之功,却受皇帝亲幸;一个意图澄清乱世的人,被长流夜郎;一个曾经一年散钱三十余万的人,到晚年生活无着;一位诗人,在长安市上与人打斗;一位翰林待诏,恣意携伎饮酒;一位“愿为辅弼”的志士,热衷于炼丹采药;一位傲视权贵的狂士,面对平民的雕菰饭激动不已……

面对着这个集诸多矛盾于一身的原型,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又执意要“理解”他。人们不但想理解他,还想“利用”他,或自托、自喻、自我安慰、自我解脱,或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太白长啥样?

李白的真面目究竟如何,没有照片或录像能够解答。对李白相貌的猜度,大抵只有凭借史料中零星的描绘、诗人只言片语的自述寻求蛛丝马迹。

前辈诗人贺知章初见李白时惊呼其“谪仙子”。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评价李白“君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像这样与李白同时代的文献不少。

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自称:“虽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古人称得上身材高大者如诸葛亮等,皆“身长八尺”,七尺男儿只是中等个头。李白纵使气宇轩昂、气度不凡,也不会高大威猛,该是个小个子。 

李白的迷弟魏颢在《李翰林集》序言中描述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藉”。好友崔宗之《赠李十二白》诗也形容李白“双眸光照人”。可见李白眼眸的确光彩特异。李白自称“野人”,“饿虎”正见其冲决束缚之态,与下文的“或时束带”又形成了鲜明对照。

自唐代始,留下的李白画像可谓多矣。虽然李白的真实样貌已随历史远去,但可以直接从画中领略到李白形象的一些特质。

从宋代诗人饶节、陈师道的诗可知,唐代画家周昉曾绘过李白的形象。在周昉笔下,李白是一位头戴乌纱帽,身穿白纻袍的文人,这与古代大多数文人的着装打扮高度一致。乌纱原是民众常戴的便帽,直到明代才成为一种官帽,白纻袍是用白色苎麻制成的衣服,在中唐时期成为时尚主流,人们甚至对这种穿着到了痴迷的程度。李白自己的描述,却和画中形象有不同之处:“草裹乌纱巾,倒披紫绮裘。”他说自己常穿“紫绮裘”,不同于周昉笔下的“白纻袍”。但在后世众多刻画李白形象的绘画作品中,大多数画家选择了“乌纱白纻”这一穿着特征,可以说周昉对李白的“写真”成为后世画家创作李白形象的“样本”。

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的碑廊,藏有北宋名画家李公麟绘制的《匡山太白像碑》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