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义务教育百年跋涉

(本文首发于2005年11月24日《南方周末》)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沙沟中学学生在温暖的教室里上课。(新华社记者 王鹏/图)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沙沟中学学生在温暖的教室里上课。(新华社记者 王鹏/图)

11月16日,全球CEO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财政部部长金人庆透露,中央财政将全面支持农村明年真正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他明确表示,明年要给农村的孩子免去全部学杂费,对于特别贫困的还要由政府提供免费的书本和住宿费用。

细心的人注意到,金部长的讲话将农村地区实现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的时间表提前了3年。

11月10日,教育部发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其中的措词是:“争取到2007年全国农村贫困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和住宿生活补助,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相隔不过6天,出现两个不同版本的时间表。11月17日,本报记者致电财政部办公厅新闻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委婉地表示,“这只是财政部原则性意见。”

知名教育学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得到的信息是:“财政部目前正在主持时间表的测算工作,正式方案需上报国务院办公会议通过后才能产生。最终的时间表,估计要到明年1月宣布。”

实际上,不管时间快慢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实行了20年的收费“义务教育”,正在接近历史终点。

义务教育的本义即是免费教育。以义务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制度,百年前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在中国向现代国家的转型历程中历经种种曲折,今天终将返璞归真。

百年教育强国梦

如果追本溯源,中国的义务教育梦,要回到1901年,时任大清头等专使大臣张百熙出使英国归来,被派为管学大臣。这对他而言,正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出使英国期间,他一直在细细考察:此弹丸小国,为何船坚炮利,一跃为世界经济大国?

张百熙将此归结为“教育”。被任命为管学大臣不久,他便将酝酿已久的教育振兴计划进呈朝廷。

1904年,清政府颁定《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儿童自6岁起受蒙学4年,10岁入寻常小学修业3年。埃各处学堂一律办齐后,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7年教育,然后听其任为各项事业。”义务教育自此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

中华民国成立后,很快接受了义务教育“免费”的观念。1912年9月29日,教育部公布《学校征收学费规程》16条,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并对高小、中学、大学、实业学校、高等专门学校的收费标准作了具体规定,对成绩最优者,还由学校减免学费。

许多学校成立后,仿发达国家给学生添置校服,令贫寒学生苦不堪言。1919年6月,北京政府教育部向各省区发文,要求学生不必一律制服:“国民学校施行义务教育,以普及为主旨,实无一律着制服之必要。”

时值内忧外患,各级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举步维艰,直到1930年代,现代学校仍然堪称凤毛麟角。安徽大学教授张德元说,“一般来说一个县里只有一所中学,小学有两所就不错了。”而在百业凋敝的农村,生活稍像样的农民,也只能把孩子送到私塾,念上两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